站在皇帝的角度,“任用宗室”与“防范宗室”哪种好?

可爱天际云 2024-08-12 01:50:30

什么叫宗室?当然就是皇帝的父系血亲。相较于一般大臣,宗室作为皇帝的同宗血亲,天然就具有问鼎皇位的合法性。一句话,宗室对皇帝来说很危险,比一般大臣更危险。

这种思路下,皇帝委任宗室当高官来防止异姓篡位当然是不值一驳的,想想看,为了防止异姓篡位,不惜将大权给予那些威胁更大的同姓皇族,这是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历史上的八王之乱似乎就论证了这一点。

但是,很明显这个思路是错的,把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一方面,皇帝与宗室当然是对抗关系。

同姓血亲夺取皇位显然比一般大臣更加容易,因此皇帝往往会对宗室加以严密防范。在历史上,皇帝杀戮宗室、宗室夺取皇位的事情都一而再上演着。

但另一方面,皇帝和宗室是深度捆绑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构成了一个统治集团。

很多人将古代王朝的本质概括为“家天下”,什么叫“家天下”?就是一家一姓的天下。家天下可不是皇帝一个人的天下,其统治者不是孤家寡人的皇帝,而是以皇帝为代表的那一个家族。

这不难理解。在异姓大臣看来,改朝换代不过是换了主子,该磕头还是磕头。但改朝换代对于宗室而言则是触及根本利益的事,正如南朝刘宋皇族、北周宇文皇族在改朝换代后遭遇了灭族厄运。因此,在维护现有王朝的“家天下”统治这一问题上,皇帝与宗室是肩并肩地处于同一个战壕的。

所以,皇帝与宗室的关系相当辩证。一方面,皇帝和宗室是“家天下”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皇帝和宗室也会相互防范、彼此内斗。

因此站在皇帝的角度,“任用宗室”与“防范宗室”就相当于一枚硬币的两面,对于皇权稳定都是至关重要。不是说,因为以前有八王之乱了,就不应该重用宗室了,这种实在太矫枉过正。

那么,怎样在任用宗室与防范宗室之间取得平衡?也就是说,怎样才能既利用好宗室的力量维护好“家天下”、又不至于让宗室膨胀到威胁皇位?

这个问题堪称是古代中国政治实践的一大课题。事实上,把握不好平衡的统治者大有人在。曹魏不重用宗室,这是曹魏遭到司马氏篡权的一大原因。司马炎就吸取曹魏的教训,大力任用宗室,当然结果我们都知道,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究竟如何将二者平衡起来呢?这非常复杂,但古代人的政治智慧确实非常高,历史上,就有一个天才式的发明诞生了,叫做——远支宗室。

远支宗室,顾名思义,就是血缘离皇帝较远的宗室。远支宗室有什么特点呢?一方面,远支宗室虽然血缘隔得远,但也还是宗室,还是利益共同体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呢,较远的血缘关系使得远支宗室难以顺理成章继承皇位,对皇帝来说,远支宗室对皇位的威胁明显小于近支宗室。

简而言之,既是同族血亲,又很难威胁到你皇位。试想,哪个皇帝会不喜欢远支宗室呢?

就拿曹丕来说吧。曹丕猜忌曹植、猜忌曹彰,这在历史上都是很有名的。但对于曹真、曹休这样的远支宗室呢?非但没猜忌,反而还大为重用。他儿子曹叡也是如此,赶走了亲叔叔曹宇,安排了曹爽这样一个远支宗室担任辅政大臣。

同样都是曹家人,为啥曹丕对曹休、曹真信任有加,对曹植、曹彰就要猜疑呢?很简单嘛,后两者和曹丕一样都是曹操的嫡子,从血缘上真真切切能够威胁到曹丕的地位。而曹休他们呢,不过是曹操的族子,血缘差得远了,曹休、曹真、曹爽他们能够坐在曹魏王朝的龙椅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打个比方,咸丰死的时候,给他儿子同治安排了肃顺为首的八个顾命大臣,肃顺就是这样一个远支宗室,他是开国元勋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后人。济尔哈朗是谁呢?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努尔哈赤的侄子。

不用说,肃顺这个血缘显然是与皇位无缘,他甚至都不是努尔哈赤的后人。咸丰当然不会异想天开地担心肃顺哪天篡了同治的大清皇位,而且,他作为铁帽子王的后人,对满清的忠诚度又是无需怀疑的。

当然,并不是说远支宗室就没有野心。但问题在于:与近支宗室不同,远支宗室难以将原王朝的基本框架顺理成章地继承下来。换句话说,远支宗室如果想篡位,便只能像异姓大臣那样另立新朝。比如刘曜改汉为赵,比如萧衍改齐为梁。

类似的道理,刘裕为啥不恢复汉室呢,一个原因固然是他接受了晋朝禅让,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根本不是汉朝哪位皇帝的后人,他祖宗楚元王刘交距离帝系十分遥远。简而言之,远支宗室要想篡位就得另立新朝 ,这就比近支宗室上位要难得多。

因此,皇帝与宗室的关系是一种极为辩证的关系。不少人只看到了一方面,即宗室对皇帝的威胁,却忽视了另一方面,即宗室与皇帝是“家天下”社会中的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宗室与皇帝之间不仅有斗争的一面,更有合作的一面。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在任用宗室和防范宗室之间取得平衡,既要用好宗室稳固江山,又要防止宗室膨胀威胁皇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任用远支宗室的创举应运而生。当然,皇帝与宗室的关系问题远远比本文描述得复杂,远支宗室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个切口,距离真正搞清这个问题还任重道远。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