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认识和理解世界?
人通过意识来认识和理解世界,意识是“我”与物质世界之间必不可少的联系,没有意识就没有“我”,或者说“我”就是我的意识。
关于意识与对象的关系,传统哲学认为人的意识像个口袋,把外面的东西装进来、消化掉。哲学家萨特则认为,意识只能冲出去,到外面去和对象结合,而对象总是棱角分明地矗立在那里。这些丑陋的、屹立在自己之外的东西,是偶然的,甚至是荒谬的。自己之外的世界是一个危险的、变幻莫测的、无法预料的地方。从根本上说,我们没有办法解释某个东西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它本身没有意义。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充满了偶然性,一张彩票、一场事故、一次偶遇,都是偶然的。但是萨特说的这种偶然性比我们通常说的要深刻得多,这种偶然性是植根在人类意识的基本结构里的。意识总是“被遗弃到一个无动于衷的、充满敌意的、倔强的世界之中。”对象没有办法被意识消化,意识只能离开自己,去跟这个绝对外在的世界相遇。这不是我们通常说“世事难料”的那种偶然性,而是说只要我们有所意识,这种完全无法掌控的偶然性就一定会相伴而来。
萨特得出他著名的结论,并以此为名,写了一部获得诺奖的小说《恶心》,这个世界让他感觉恶心,每一件事或物都如此,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音乐,只有欣赏音乐的时候,萨特才不会有恶心的感觉。
意识只能被抛到外界,但外界充满着偶然,没有任何意义,意识无法融入外界,又没办法避免被抛人外界,只要活着,就需要意识去理解,就需要被抛入,萨特为此感到恶心。这就是我的理解。
世界本无意义,每个人的生活本无意义,这与我们现实感受并不相符。有那么多的传奇故事,好像一次相遇,每一次的别离,都有它特有的意义。是萨特错了,还是我们的感觉错了。我认为是感觉错了,因为我们现在以为的意义,是以写故事的心态生活。
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工作,实际是陷入各种充满偶然性的细节中的,这些细节是缺乏意义的;只有当你把事情做完了,把它当作故事讲出来的时候,这些经过筛选的细节才有了意义。
你在一个航班上认识一位异性,很快你们坠入爱河,相恋结婚。你们以为一定是有某种神秘力量才让你们相遇,否则世界这么大,航班那么多,为什么要最爱的两个人坐在了一起?
这就是故事心态的生活。
实际上,你有过很多旅程,身边总会有异性,你不是与这个就是跟另一个结婚。回头看时,又会疑惑,看上去不相关的人遇到一起,相知相恋,好像并不是偶然。
事件朝着某个方向发生,而我们从反方向来讲述,叙述是逆向进行的,瞬间不再是随意地相互堆砌,而是被故事的结尾啄住,每一个瞬间又引来了前一个瞬间,这才是疑惑“意义”的根源。
无法避免,又无可奈何,世界确实是有些“恶心”的,我现在也这么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