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没本事的父母,越喜欢在这3件事上“大方”,到头来苦的是子女

箴视之见 2025-02-18 16:01:51

当今社会下,许多父母信奉“富养孩子”,即便经济条件再怎么苛刻。

从常人角度出发,这种大方是在表达“爱”,奈何背后藏着父母的虚荣心。

尤其是农村普通家庭,硬着头皮去盲目跟风,导致陷入“装大方”的怪圈——打肿脸充胖子。

一方面掩盖“自身匮乏感”,另一方面让孩子“倍有面”,但现实真的如此吗?

人都习惯于理想状态,可这种“大方”恰恰用错地方,且很有可能衍生到教育方式、价值观传递。

更有部分子女,需要用个人一生,治愈童年的创伤。

比如以下这三件事,越无能父母越爱“逞强”,到头来苦的却是孩子。

第一件:教育“捧高踩低”

“你看人家考了第一名,你再看看你!”

“你表姐钢琴十级了,你连作业都写不好!”

许多父母认为,“比较式教育”能激励孩子,实则句句如刀,会让孩子陷入自我否定。

“可能是我永远不够好”、“估计是我不配被爱”、“我应该不是亲生吧”……

心理学研究证明,长期被父母贬低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自卑、焦虑,甚至形成“讨好型人格”。

从专业角度去讲,心理模式一旦固化为“否定”,接下来干什么事都没有信心。

你自认为的“大方比较”,本质是借孩子不足,来掩盖自己的无能,换而言之即:

无法接受自身平凡,便将压力转嫁孩子,难道这是家长内心所愿?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激励方法不可或缺,但教育需要“看见”,而不是单一“比较”。

比如肯定孩子的微小进步,用具体反馈替代笼统批评,必然会更好地激发内驱力。

第二件:人情“讨好外人”

“亲戚借钱必须借,自家人省省就行!”

“邻居来吃饭必须大鱼大肉,孩子想吃个鸡腿却被骂不懂事。”

有些父母对外人慷慨,对家人却锱铢必较,有的为了维护“面子”,甚至把钱借给拐弯亲戚。

到了孩子身上,想买一本漫画书,想买一件学习用具,却百般不舍各种理由。

孩子看在眼里,只会觉得:“原来我在父母心里,还不如外人的一句夸奖重要。”

这种委屈积累久了,孩子要么变得冷漠疏离,要么学会同种方式对待父母。

毕竟,连最亲的人都不在乎自己,又何必在乎他人?

多年来,我时常会反思一个问题:什么是家庭?无外乎这九个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但上述一类父母,试图通过外界认可证明自己价值,却让孩子在委屈中学会“讨好型人格”。

有安全感吗?没有,有幸福感吗?没有,获得感更是不复存在。

试问,这个家存在的意义为何?孩子对父母的爱是否还会信任?你想让孩子形成如此性格?

我想应该不是,那就需要分清“面子”与“里子”,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

包括让孩子明白,“爱自己”不等于自私,“拒绝”也能赢得尊重,更不必维系虚假体面。

第三件:被动“自我压抑”

“他抢你玩具就让给他,咱们要有格局!”

“同学欺负你咱忍一忍,退一步海阔天空!”

许多父母把“忍让”当作美德,要求孩子遇事退让、吃亏是福。

表面看是教孩子“大格局”,实则是自身怕麻烦、怕冲突,甚至怕暴露自己的无能。

这种“假大方”背后,是对现实的逃避,对于孩子来讲,只会陷入“不配得感”:

原来,自己的感受不重要,进而丧失自我保护意识,更有甚者认为“被欺负是我的错”。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童年的不幸,往往源于被剥夺了说‘不’的权利。”

安全感的核心是“被接纳”“被保护”,若连父母都不支持孩子合理表达情绪,自然会逐渐封闭内心。

长此以往,自我压抑会演变为心理问题,包括社交恐惧、抑郁倾向、价值感缺失……

你希望你的孩子不敢反抗?你希望你的孩子满心伤痕?那就需要正确引导,区分“宽容”与“懦弱”。

因为,真正的格局,是教会孩子捍卫底线,而非用忍让,换取虚假的“和谐”。

没本事的父母,用虚张声势掩盖内心的焦虑;

有智慧的父母,则用真诚与接纳为孩子筑起成长的底气。

真正的“富养”不是挥金如土或故作慷慨,而是让孩子感受到: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们始终值得被爱、被尊重。

唯有承认自己的局限,放下虚荣的面子,看见孩子的真实需求,才是为人父母最该有的“大方”。

否则,那些以爱为名的伤害,终将成为孩子一生难以愈合的伤口。

最后,送给各位一句话: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表演,父母的坦诚与成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1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