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剑~宋画临习心得(一)

焦点艺术 2025-01-13 10:43:09

艺术家 程剑

程剑~宋画临习心得(一)

文/程剑

我出生在北京,是个地道的“北京大妞”,儿时成长在颐和园西提的那个院子里,算起来大约有四十二载。院子里一草一木随四季变换的自然景色,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我的心灵。绘画,是我儿时便怀揣的梦想,或许是受长辈们的熏陶吧。无论是回到城区胡同里的四合院,还是在颐和园的这个院子,总能看到长辈们进行白描写生,画老少年、秋菊、紫藤、葫芦等。还记得有一次,长辈捉来一只蛐蛐,亲自示范……让我明白,与生活相关以及大自然中的景色事物,都是绘画的绝佳题材。我出生在腊梅盛开的雪季,对枯树、哀草、野鸭、山雀以及傲雪的梅花,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独特喜爱,它们的美,深植于我的心间。

程剑参加书画展获奖

自十三岁进入部队后,我便再没有好好进行系统绘画深造的机会。大约在2015年,我有幸结识了范仲淹的后代——心印书画院院长范银山老师。也许真的是缘分使然,从那以后,我便跟着银山老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一次,跟着老师读画,偶然读到一幅画。画面描绘的是寒冷的冬季,轻染薄雪,竹叶茂密,每一片叶子上都布满了白雪,被积雪压得叶梢微微下垂;竹下的衰草,更添几分野趣。寒风凛冽中,竹叶和枝干上到处都是积雪,树叶已然落尽,枝干却如铁般坚硬,在漫天风雪中傲然挺立。枝头上栖息着一只雀鸟,似乎是倦于飞翔,停在那里,安详地凝视着雪色,显得那么自在、平和,全然不顾所处自然环境的恶劣。在风雪中淡然挺立的寒禽,以及凌寒不凋的雪竹,无不显示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

范银山指点 程剑 国画创作现场

读完此画,我心情激动,由衷地感慨古代画家对自然界生命的敬畏,以及他们对寒冷季节的独特理解。

要学习传统文化,那就得从最传统的笔墨开始。我暗自下定决心临摹这幅画,毕竟以前从未临习过这样题材的绘画与画法。这并非冲动之举,而是我突破自我、从无到有的尝试。既然要临摹宋画,就这幅画而言,现有的红星宣纸、古法宣纸都用不上了。在导师银山老师的指导下,首先要分析原画稿,依据画面需求,我选定了不算粗、偏中细的本色绢;颜料则选用了蘇姑姜思序堂制的赭石、花青、藤黄、二绿、头绿、四绿、朱膘等矿物质颜料,还有蛤粉、胶矾水;墨也不再使用墨汁,而是选用墨块来研磨;毛笔则要多准备几支,主要用于区分用墨、用颜料、分染、涂白粉等,这样能使画面更干净。

《雪树寒禽图》 初稿

准备工作就绪后,我静下心来临摹。首先,从距离自己近的竹叶、树干入手,以双钩的笔法写就,雀鸟则以没骨与勾勒相结合的方法绘出,力求写实生动。画稿定位好后,便脱离底稿开始正式临习。这里要特别强调,用多少墨就研多少墨,绝不能图省事。接下来,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一遍一遍地由淡到浓积墨书写。枯树和竹枝的笔势要坚挺有力,树身要加水墨和赭石进行皴染,以凸显枝干的立体感。通过两支笔交替进行分染、渲染、敷色,让雪与叶的结合逐渐呈现得自然清晰。

《雪树寒禽图》 局部

我临摹的这幅绢本设色画题为《雪树寒禽图》,是南宋著名画家李迪的作品,它充分反映了南宋时期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与描绘。在文化意义上,我个人认为它虽没有直接的宗教意义,但通过其艺术表现和创作背景,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倾向。在反复读画、临摹的过程中,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古代画家凭借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以及对生活的敬畏与感恩之心,将冬季的自然景观和生动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传达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这无疑也是画家内心情感的真挚流露,令我深深感动。

《雪树寒禽图》 局部

临习这幅画,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寒风中薄雪覆盖的竹叶,被积雪压着却更显生机。一只伯劳栖息在枯树上,羽毛蓬松,眼神灵动。为了烘托画面,在伯劳鸟的周边运用了烘染,鸟儿身上还用了晕染。我还特别喜欢用粗线条勾勒出的土坡,再配上一丛衰草,增添了浓浓的冬意,整体给人一种晴空灵逸的感觉。

在这里,要细腻地刻画出寒禽动人的形态。范老师反复强调,用笔要果断,笔迹要细、劲、柔。鸟儿颈部以及腹部的洁白羽毛要描绘得柔和滋润;鸟喙、眼睑等细小部位要敷染黑褐色;翅膀和尾羽的边缘呈现白色,整个色彩统一在灰褐色的调子里,显得清雅静和。

最后,整幅画的画面整体采用掏染的手法,浅淡的色调与用墨染暗的天空和纷扬的飞雪形成强烈对比,薄染白粉,飞禽的背羽上略敷青色,在素雅中透出明艳。至此,紧扣画面题材的“雪”“寒”“禽”都得以充分体现,为寒冽萧瑟的画面增添了生机。在临习过程中,对于积雪的表现,使用蛤粉时需格外小心,不能着急图快。将调制好的蛤粉,用薄涂法淡淡地在枝干与竹叶上罩几遍,通过多层叠加,表现出积雪压枝的凝重感。在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即便大家使用相同的法本、经典临摹帖,以及相同的工具和材料,每个人临摹出来的作品都有独特的味道。

《雪树寒禽图》

跟着范银山老师学习传统文化已有几年时间,在学习中国书画传承的过程中,我深知我们是在为往圣继绝学、在继学传灯的法脉上传承。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古代圣贤的基础上,做到意与古会,让自己的心意与古人相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熏修蒙养,自然而然地就能带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气息,以及每个人独特的风格和气息。这种风格和气息,不是刻意追求而来的,而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无论是性情还是作品,只有以真性情通过笔墨自然流露,才是最高级的。

范银山老师常说:“毛笔是他的法器,纸墨是他的道场,驭笔以降心,自度亦济人。”

像我们的经典绘画,包括宋代的一些美学,还有中国的唐诗宋词、宋代的器物等,它们在那个时代是美的,放在如今这个时代依然很美。所以说,经典的、美的东西是可以跨越时空的。

2024年12月05日 农历冬月初五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