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得久,痴呆少?医生告诫:一旦过了60岁,睡觉这3情况千万重视

桓玠阅览养护 2025-01-24 17:26:37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60岁以后,睡眠的问题真的不能掉以轻心。很多人觉得,睡得多一点没什么坏处,甚至有些人认为年纪大了,能睡是福。但实际上,睡眠过多或者过少都可能是身体敲响的警钟,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睡眠表现,可能直接影响大脑健康,甚至和痴呆的风险挂钩。如果忽视这些睡眠信号,可能会让健康渐行渐远。

人的一生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而睡眠对于大脑来说,更是一个“保养时段”。大脑在睡眠时会清除代谢废物,修复细胞,巩固记忆,这些功能对于维持认知能力至关重要。但如果睡眠出现某些异常,比如时间过长、质量过差、打呼噜严重等,可能会干扰这些过程,甚至导致脑部功能的退化。

有研究指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果睡眠时间超过10小时,大脑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可能会比正常睡眠时间的人高出30%以上。这并不是说睡得越多越好,而是说明,过长的睡眠时间其实可能是某些健康问题的外在表现。比如,睡眠质量差导致白天过度嗜睡,或者某些慢性疾病影响了正常睡眠模式。如果长期忽视,很可能会加速大脑的老化过程。

此外,睡眠不足同样不可小觑。研究显示,每晚睡眠少于5小时的老年人,患痴呆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这是因为睡眠不足会减少大脑清理代谢废物的时间,导致有害物质堆积,比如与阿尔茨海默症有关的β-淀粉样蛋白。这些物质如果无法有效清除,可能会干扰神经信号传递,最终损害记忆力和认知能力。

除了睡眠时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种情况也需要特别关注。很多人以为打呼噜只是影响旁人休息的小问题,但实际上,严重的打呼噜往往是睡眠呼吸暂停的信号。这种疾病会导致夜间反复出现短暂呼吸中断,大脑和身体器官因缺氧而受损。研究表明,睡眠呼吸暂停与高血压、中风、心脏病以及痴呆等疾病都有密切关系。如果发现自己睡觉时打呼噜特别响,或者伴随呼吸停顿、白天经常感到疲倦,建议尽早就医。

睡眠习惯的变化同样值得警惕。60岁以后,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开始变得“夜猫子”,经常熬夜或早醒。这些变化看似正常,但如果伴随情绪低落、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很可能是抑郁症或者其他疾病的表现。要知道,睡眠与情绪和认知能力是相互影响的,睡眠紊乱可能加重情绪问题,而情绪问题又会进一步干扰睡眠,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长期服用安眠药也可能对健康造成负担。安眠药虽然短期内能缓解失眠问题,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研究表明,某些类型的安眠药可能会增加痴呆的风险,尤其是对老年人而言。因此,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尝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睡眠质量,比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减少咖啡因摄入等。

对于60岁以上的人来说,保持适当的睡眠时间尤为重要。通常建议每晚睡眠时间控制在7-8小时左右。这个时间段被认为是大脑修复和恢复的最佳时长,既不会因为睡眠不足导致脑部毒素堆积,也不会因为睡眠过长而增加健康风险。如果发现自己的睡眠时间长期偏离这个范围,无论是过长还是过短,都应该引起重视。

当然,除了睡眠时间,睡眠质量也同样重要。有些人虽然睡了8小时,但醒来后依然觉得疲惫,这说明睡眠质量可能出了问题。比如深度睡眠时间不足、频繁醒来或者入睡困难,这些情况都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很多,比如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等。

综上所述,60岁以后,睡眠问题并不只是简单的“睡得多”或“睡得少”,而是与整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综合性问题。无论是睡眠时间过长、过短,还是睡眠质量差,都可能对大脑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如果能早发现、早干预,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痴呆的风险。

医学的意义在于未雨绸缪,而非亡羊补牢。睡眠作为健康的基石,不容忽视。关注睡眠,就是关注大脑的健康;守护睡眠,就是守护未来的生活质量。当我们步入老年,保持规律的睡眠、警惕异常信号,是对自己健康最好的投资。

参考文献: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年,第41卷:睡眠与老年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中国神经科学杂志》,2021年,第38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机制探讨。《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3年,第31卷:老年人睡眠模式与慢性病风险评估研究。《中国临床神经学杂志》,2020年,第29卷:睡眠与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年,第35卷: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诊治现状分析。
1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