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自己也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有理想,有冲劲,为了达成自己的梦想也曾经奋不顾身,飞蛾扑火。
但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却感觉自己越来越浮躁,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充满着负能量,牢骚、抱怨充斥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不堪重负,伤害自己,伤害别人。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这句话是贯穿《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
于是,我开始静心下来阅读这本书,开始学着跟自己的过往和解,遇到事情学着向内看,学会感恩和谦卑,寻找解脱的路径。
01
我是谁?
本书开篇第一章的第一个问题,就让我傻了眼。
我扪心自问,我究竟是谁?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上班族,做着平平凡凡的工作。
有家庭,有父母,有老婆孩子,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普通人,但这并不能解释我究竟是谁。
就像书中的李若菱第一次面对老人时一样的惶恐和不安。
这些外在的身份认同无法让我得到让我满意的答案,因为,现在的一切一切都不是我当初的追求,都是面对现实的无奈选择。
佛家说:“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名为我”。佛说法身之“我”是自由自在,自己主宰自己的状态。
可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能主宰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至少现在的我根本做不到,我无法摆脱现实“赐予”我的诸多身份,无法跳出自己的人生桎梏。
我开始劝解自己面对,把微笑着面对当做一个新的开始。
02
我追求的是什么?
这是书中的第二个问题,又是一个我回答不出的问题。
年少的我追逐的是美好的未来,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
长大后,我追求的是更好的职位,更高的薪资,更大程度的社会认同;
而立之年,我追求的是内心的丰盈和满足,家庭的和睦和幸福;
这确实是我追求的东西,但只是人生一个特定阶段追求的东西,这些追求也让我不胜其累。
佛教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得到一些东西的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世上的一切有形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都要经历循环往复的变化过程,所以我们追求一些必然会失去另外一些。
如何去让自己无欲无求,让自己可以不再被这些因缘和合的事物所累,让自己的心灵解脱,才是人生最初的追求。
人只有回到最初的自己,才能做到不丢本心,重新起航。
03
活出内在真我
这是本书的关键,也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部分。
书中的破解之法为4步:
1. 和自己的身体联结。
2. 学会向自己的情绪臣服。
3. 开始检视自己的思想
4. 正确对待身份认同。
通俗点说就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时时安抚,远离疾病;
学会开解自己,摆脱那些负面情绪,把这些当做一种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不再做徒劳无功的挣扎,该来让它来,该走让它走;
剔除一些陈旧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标准,重新检视自己的思想,不轻易衡量,评价他人;
坦然接受自己的身份,无论认同或者不认同。
如此才能了解自己,看清小我,让自己更加自在、解脱、快乐。
04
升华自我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如何摆脱传统认知,做好自己的自我升华,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自我的升华需要苦修。
要时时警示自己的生活,不要流于糜烂,以禅悦为食,以道德为衣,以虚空为安住,以无牵挂、自在的心境为行,不必萦萦于物质的追求,而为物欲所束缚。
适当安排自己的身心,不使自己迷失于物质的诱惑,又能精进于修行之道。
把十六个字作为与人交往的相处智慧,即“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你对我错”。
凡此种种,才能遵从本心,心无旁骛,活出真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