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还未形成“钱”的概念,人们为了获取不属于自己的物品,通常采用以物易物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渐渐显得极为不便,急需一种能够被所有交易者共同接受的媒介,于是,“钱”便应运而生。司马迁在《史记·平淮书》中记载:“农工商交易之路充沛,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表明我国最初的“钱币”种类繁多,主要有龟甲、贝、金、银以及刀、布(铲)等物品。今天就带大家了解其中的“布币”。

这款布币长长 5.3厘米,宽2.3厘米,厚 0.2厘米,整体形制规范,设计精巧。其首部设有一孔,便于穿绳携带。币身上的文字采用悬针篆体,阳文模印“货币”二字,既简洁又大气,给人以美的享受。整体设计不仅美观,更显厚重,展现了古代货币文化的独特魅力。
布币,由古代的一种农具——铲演变而来的。《诗经》中提到的“钱”“镈”,皆为铲的不同称谓,原本用于耕作除草。布币的发展历经两大阶段:最初为空首布,首部有孔可纳柄,形制类似农具铲;后发展为平首布,首部填实,更趋于货币形态。这些转变标志着布币从实用工具向经济交易媒介的华丽转身。

在春秋战国时期,布币作为流通广泛的货币之一,其发行量之大,见证了当时商业贸易的繁荣景象。然而,随着圆形钱的兴起,布币在战国晚期逐渐衰落。至秦统一六国后,布币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在两汉之交的王莽政权时期,布币却又一度重现,新莽政权铸造的平肩方足布币便是其例证。
公元9年,王莽篡位称帝,建立新朝,改国号为新。即位以后,进行了盲目的复古改革,下令变法,他以“托古改制”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刀币和布币都在改革中恢复,但从形态上与春秋战国时的并不相同,造就了中国钱币历史极为荒唐却缤纷的一个时期。

王莽像
王莽为了削弱前汉的那些王公贵族的势力,解决西汉末年国库空虚的情况,主张对周边采取武力扩张的政策,一直想进行军队扩编。也正是因为如此,王莽在没登基之前就开始对整个国家实施了货币改革,从公元7年到公元14年这7年间,王莽先后对全国进行了四次的货币改革。博物馆馆藏这件刀币就是第四次币制改革的产物。

王莽发行的货币本身所含金属的价值所并无法与货币的市场价值相等,加之新莽朝廷的腐化堕落,钱币的信用迅速下降,百姓弃之不用,从而引发了恶性的通货膨胀。四次币制的改革,每更换一次货币,百姓就要遭受一次盘剥,最终引发了天下大乱。
尽管布币已淡出历史舞台,但它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才能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研究古代经济、文化的重要物证,更是东方货币文化的独特体现。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这些珍贵的布币时,无不感受到那穿越时空而来的历史厚重与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