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刻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今天,高等教育如何回应时代需求?清华大学于2025年启动的本科扩招计划,以“AI+”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不仅是一次招生规模的调整,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教育革新实验。这一举措背后,是高校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引领科技创新的深远布局。
l扩招与书院制:结构性改革的双重引擎
根据清华大学的规划,2025年本科招生规模将适度扩招约150人,新增名额将全部纳入新成立的本科通识书院。这一书院并非传统学科院系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为基底,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计算机科学、工程、人文社科等领域的优势资源。例如,书院将开发38门具有清华特色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覆盖从基础理论到伦理探讨的全维度知识体系,旨在让学生既掌握技术内核,又具备跨领域应用的全局视野。
lAI赋能教育:从工具升级到范式革命
清华此次改革的突破性在于,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教学全流程。目前,该校已在117门试点课程中引入智能助教系统,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147个教学班通过智能批改、备课辅助等工具实现教学效率跃升。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将配备持续迭代的AI学习助手,通过实时数据反馈构建“一人一策”的学习生态。这种“技术驱动+人文关怀”的模式,重新定义了数字时代的教育形态——技术不再仅是工具,而是成为重塑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核心动能。
l人才培养体系:三位一体的创新保障
为支撑AI+人才培养目标,清华大学同步推进三大体系建设:
1.课程立体化:除主修专业外,建设人工智能辅修专业/证书项目,形成“主修-辅修-通识”三级课程网络;
2.师资专业化:跨学科组建教学团队,强化教师在AI技术与学科融合中的应用能力;
3.资源协同化: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科研项目反哺教学等方式,打通学术研究与实践创新的闭环。这种体系化设计,确保了人才培养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
l高等教育的范式启示
清华的扩招计划本质上是对“钱学森之问”的当代回应。当单一学科培养模式难以应对复杂科技挑战时,通过AI技术重构知识图谱、通过书院制重塑组织形态,为破解创新人才瓶颈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达500万,而类似清华的跨界培养模式,或将催生一批既能突破算法瓶颈、又能驾驭产业变革的“π型人才”。
这场始于招生规模调整的教育变革,实质上是高校在智能化浪潮中抢占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当更多学子在AI与多学科交融的土壤中成长时,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中国高等教育从“追赶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型的历史性跨越。培养驾驭智能时代的关键人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质生产力’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