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调查记者王猛发文,南方都市报作为深度纪实报道《漂白》的版权方终于正式下场:对相关方发出《法律函》。
这也解开了大众关于报告文学是否有版权的疑惑,接下来就等对方接招了。
教员在《毛选》中有一句经典言论,也是《毛选》核心思想,能治好当代年轻人的一切拖延症、完美主义病、选择困难症等:
“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而且是最重要的学习。”
个人在做自媒体过程中,也深受这种精神的启发。很多大知识博主和企业家如樊登、刘润、罗振宇、雷军也推崇“干中学”的精神,先开始后完美,小步迭代,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巨妖看过雷总好几本书,绝对没骗你们。
首先,主创通过胡乱嫁接、颠倒黑白的方式,让大众对“干中学”这三个字有了错误滤镜,是种用心险恶的引导。
让观众觉得这种杀人碎尸剔骨的恶屠夫(如吉大顺)才热衷“干中学”,这才是潜移默化的“刻板印象”。
就如“同志”“小姐”这些词一样,由褒及贬逐步演变的背后,到底是怎样一双手在操纵?是否细思恐极?
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抵制这样毫无底线的编剧和宣发团队,以免他们逐步侵蚀、改变我们原本的思想……
也许10年后,我们现在认知中的“好词”都转变成阴阳怪气的“坏词”了,你希望看到这样的未来吗?
如果大家不希望看到这一天,那就从现在开始抵制坏编剧和宣推平台,支持勇敢正义的调查记者&原创作者,支持版权方维权!打击影视圈黑幕!
其次,剧中正邪双方的姓名和绰号,也被编剧进行了掉转和化用:
比如让女主甄珍喊甄玉良“爸爸”,这名字本是团队2号人物张玉良的,却用在这里恶心已逃脱的被绑者。不知他们看到这一波波的热搜和某音视频,心中是怎样的难受?😣😣
难怪逃脱者中的姐姐刘欣(化名)说,看了2集弃剧了。
更别提剧中大尺度、长时间展示两姐妹被肉体、精神虐待的片段,是否故意迎合一些施虐群体的口味了。
“2002年9月11日,晌午,吉林市船营区一栋居民楼的下水道莫名拥堵,还源源不断地涌出油腻腻的“肉馅”,气味让人作呕,不安的住户报警。杨树彬、张玉良、吴宏业和戢红杰就住在楼顶的出租屋。”(引自原报道)
这对被害者及其家属都是二次伤害和恶意消费,剧中几位反派演员却将被害人的悲惨遭遇当作儿戏,到各大社媒平台上疯狂玩梗造梗,只为本剧提升热度,毫无底线可言。
最后,《漂白》的编剧陈枰还被前南方都市报的调查记者王猛(王銮锋)举报抄袭,并列出了“调色盘”对照表。
有些未曾对外公布,警方调查卷宗里也没有的细节,陈编剧是如何得知的呢?唯一的可能是从制片人&中间人呼和巴特尔的口中晓得的。
呼和巴特尔的声明
之前,他曾对王猛说有一个同名电影制作项目,需要王参与进来,王对他对接后,这个所谓的“项目”就不了了之……
根据王猛的文章,呼和巴特尔听到他的讲述后,亲自去实地考察,然后把结果都给了陈枰,但最终没能达成共识。
陈枰在哈尔滨采风期间,见到了专案组成员以及杨树彬弟弟,杨树彬的弟弟当时,“不愿意谈这些事,一问三不知”。专案组成员介绍的更多是锁定真凶及包头抓捕过程。
四名凶犯在山西、河南及内蒙古的潜逃生涯和生活细节,特别是“漂白”过程,皆为王猛讲述并提供线索,然后呼和巴特尔亲赴当地走访,并把这些内容提供给陈枰。(引自王猛文章)
王猛曾告诉他(巴特尔)大量未见报内容,包括几个绑架碎尸案的细节(因过于血腥,南都报道中一带而过)以及东北警方十年追凶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精彩,但是与“漂白”的题眼关联不大,原始报道就没采用。因为南方都市报的《漂白》着眼于社会价值,试图挖掘出四名凶犯遁形十年的真正原因,希冀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堵住身份和户籍制度的漏洞,让社会更安全。
小说《漂白》及爱奇艺《漂白》虽然打着“漂白”的名头,却刻意渲染四名凶犯的勃勃英姿,与“漂白”所要传导的社会价值完全不符。这也是他们抄袭的最大Bug】 (引自王猛文章)
把罪犯吴宏业“二哥”的称呼套在郭京飞饰演的彭队头上,还“漂白”说是“关二爷”的称呼,忠义的象征,多少人信了你的邪?!
还有:原型中的专案警察“孙文明”,剧中凶手邓立钢,改名“孙学飞”,邓的弟弟邓立德,改名“孙学明”,石毕改名“孙学全”;把警察的名字安在三个罪犯身上,什么意思?暗示警察才是罪人?
原型中的幸存者之姐姐,在报道中化名“刘欣”(据说是姓刘),剧中把这名漂为被碎尸只剩内脏的“刘欣源”,怎么,盼着幸存者早点噶?还以为最后这破剧总算给了受害者一个交待,仔细一看竟如此恶心,这女编剧竟如此恶毒!🤮🤮
如果以上这些都不算恶意嘲讽、侮辱受害者和家属及办案警察的证据,如何才算?(虽然是化名,但编剧连这都不放过,从无数汉字中精准起名)
陈枰简单寻访后项目没成,疫情也来了。
2022年,错字百出、视角混乱、逻辑不通、赶鸭子上架的同名小说出版了;2005年初,迷雾剧场《漂白》的大爆,套用了原报道的标题,却抛弃了原本的内核。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漂白”和“套头”呢?陈枰啊,原来将罪犯“漂白”,你才是最专业的。
(这四个形容词是巨妖读书时的感想,很多微信书友也如此留言,恶评一片:为何陈编剧写了二稿就能出版?且二稿里这么多错别字?视角随意切换毫不讲究,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剧本初稿”。
巨妖看这小说,感觉女主角就按赵今麦的外貌和人设来写的;书中各种逻辑不通,因为陈枰没有第一手资料,所以只能胡编乱造。按协议赶时间出版后,作为“免死金牌”,规避版权风险,懂的都懂。)
本来巨妖也不爱构陷“文字狱”,但这么多细节集合在一人笔下,就很恶心了。陈枰这半百女编剧不是调侃,就是纯坏!
春节大戏开场了,一起期待爱某艺、陈编剧和宣推方如何应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