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朱棣造反,朱元璋特地留下一员猛将,没想到朱允炆却不用他

执着的柳条 2024-12-15 16:51:11

金陵城,皇宫里,蜡烛忽闪忽闪的,照着建文帝朱允炆惨白的脸。

外头,狂风暴雨,雷声隆隆,好像在预示着什么可怕的事情要发生。

他手里紧紧捏着一封信,信纸都被汗水浸透了,上面的字还是看得清清楚楚:“如果燕王造反,你就拿着这封信往北走,去找十七叔……” 十七叔,宁王朱权,是大明王朝的守护神,手里有好多厉害的兵。

可是,现在宁王还会救他吗?

朱允炆苦笑,心里后悔得不得了。

他想起爷爷朱元璋临终前一遍遍的叮嘱,想起自己当皇帝后做的那些决定,最后,目光落在了桌子上那个沉甸甸的铁盒子上——那是爷爷留给他的最后的希望,也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可惜,已经太晚了。

话说这建文帝,人挺好,就是有点书生气,没啥实战经验。

他爷爷朱元璋,那可是个狠角色,打天下稳江山,厉害得很。

为了不让大明重蹈西汉覆辙,他把儿子们都封了王,让他们镇守各地。

本来是想让儿子们守住大明江山,结果却埋下了祸根。

建文帝一上台,就觉得这些叔叔们势力太大了,是个威胁,得削弱他们的权力。

可是他太年轻,做事太急,结果把事情搞砸了。

这燕王朱棣,野心勃勃,又会打仗,可不是个好惹的主。

他常年在边疆打仗,经验丰富,手下还有一帮忠心耿耿的士兵。

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正好给了他一个造反的借口。

要说这建文帝也不是没人帮,他爷爷给他留了几个厉害的帮手。

耿炳文,老将,忠心耿耿,打仗经验丰富。

一开始,他用坚守的办法,消耗燕王的兵力,还挺有效的。

可是建文帝听信小人的话,把他换了,换了个只会纸上谈兵的李景隆。

这下好了,李景隆一上场,仗就打得一败涂地。

还有宁王朱权,手里有支精锐部队“朵颜三卫”,本来是建文帝可以依靠的力量。

结果建文帝削藩,也削到了宁王头上,宁王也害怕了,干脆跟朱棣合作,一起造反。

建文帝和朱棣的矛盾,说白了就是皇帝和藩王的矛盾。

建文帝要削藩,朱棣当然不乐意。

建文帝削藩的步子迈得太大,好几个藩王都被他废了,有的被软禁,有的甚至被逼自杀。

这一下,其他藩王都害怕了,都觉得下一个就轮到自己了,干脆都跑去投靠朱棣了。

朱棣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了。

一开始,耿炳文坚守不出,消耗燕王的兵力,朝廷还有点优势。

可是李景隆一上场,就全变了。

他指挥失误,朝廷的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后,朱棣打进了金陵城,建文帝也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朱棣当了皇帝,改国号为永乐。

建文帝输了,因为他太嫩,太理想化,又用错了人。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政治斗争很复杂,得看清楚形势,才能赢。

还有,改革要慢慢来,步子太大容易摔跤。

想想看,如果建文帝不那么着急削藩,而是慢慢来,是不是就不会发生靖难之役了?

如果朱棣没有造反,明朝的历史会不会不一样?

历史上,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比如康熙和鳌拜,康熙也是年轻皇帝,鳌拜权势很大,康熙为了夺回权力,也得步步为营,最后才把鳌拜扳倒。

建文帝的故事,对我们今天也有启发。

处理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太急躁。

还有,要团结大多数人,孤立少数敌人。

建文帝从一个温文尔雅的皇太孙,变成了一个面临困境的皇帝,最后落得个悲惨的下场,这段经历肯定对他影响很大。

他到底从中学到了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只能留给后人去猜想了。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