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二战时的战败国,战后被美国军事占领,被拆除武力,美国甚至一度计划永久毁灭日本的工业能力,使它退化成为一个农业国。
但随着美苏对抗的开始,美国对日政策转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由削弱日本变成扶持日本。非军事化的日本,意外地迎来一段经济飞速增长的时期,一跃成为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的人均GDP甚至超越美国,人人都在讨论和计算,日本的GDP总量会在哪一天超越美国。
二十世纪初,日本摩拳擦掌,要跟英美鬼畜决一死战,要与美国争夺太平洋的霸权。这个目标,他们未能在战争中实现,却在战败之后,似乎曲折地站到了实现的边缘。
甚至在亚洲,他们希望通过战争达到的目的,反而在投降之后意外地实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日本的商品倾销整个亚洲,通过经济上的联系,深刻地影响着亚洲的许多区域。
日本虽然战败投降,但在事实上,却似乎成为二战所构建的秩序的受益者,基本实现了战前那些目标。作为对比,英国就太惨了。
二战之前,大英帝国仍然统治着全世界25%的领土,今天的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非洲的大片区域,当年都是大英帝国的成员。
英国本土的面积,不过比广东稍微大一点而已,当年却号令着五洲四洋。澳新军团、印度兵、加拿大兵、南非人……纷纷为英国而战。丘吉尔决不投降,要在海滩作战,要在田野作战,要在城市和乡村的任意一个角落作战,它们纷纷听从了这一召唤,与德国死磕到底。
英国是二战的战胜国,但在战争结束之后,它却几乎失去了一切。二战之后,殖民地纷纷独立,大英帝国分崩离析,而英国本土,在经济上也一落千丈。
英国完全失去了以往的核心竞争力,不论是工业、科技还是文化,都完全丧失原有的地位,并且不断下滑,跟中国男足似的,完全看不到底部。唯一有点竞争力的,是他们的金融,而金融的发达,又进一步加剧了实业的空心化。
英国的衰落,恐怕还在加速。也许我们这一代人,将见证昔日统治这个星球三百多年的英国,沦落成为二三流国家。
那么,回到二战的分水岭上,英国当时拼尽全副家当,是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这个问题,历史学家有着无穷无尽的疑问与争论。从当时的情况看,法国投降之后,如果英国愿意与德国妥协,希特勒大概率不会寻求在第一时间击垮英国。因为希特勒本人,事实上是英国的脑残粉,他心里对英国存在着相当大的敬畏。
如果英国当时愿意与德国妥协,英国本土,大概可以暂时免于战争。德国将以一种没有后顾之忧的姿态,全力进攻苏联。
苏联如果没有英国的牵制,没有美国的加入,是不是仍然可以撑到莫斯科保卫战,仍然可以在斯大林格勒逆转,同样是一件存在疑问的事。以美国的风格,如果英国早早投降,他们或许不会加入战争,只会远远地隔岸观火。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丘吉尔押下全副赌注,不是英国顽固的抵抗,二战的胜利者,说不定就是德国与日本。那么今天整个世界,也许就是另外一副模样。
从这个角度,我认为英国二战时的选择是值得的,对全人类而言,是有贡献的。牛市的时候看多谁不会啊,熊市还能坚定看多,逆风投入,怎地都得敬他是条汉子吧。
1941年的德国,谁能想到他们会战败呢?捷克、奥地利,半个波兰都成为德国的领土。号称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国,只抵抗了六个星期就投降。强大的苏联,在战争开始的阶段兵败如山倒,大片国土沦陷。
英国的抵抗,从当时的角度看,显得可笑且不识时务。但丘吉尔愣是鼓舞英国人坚持了下来,愣是生生顽抗到苏联与美国加入战团。这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那对英国呢?英国是不是真的吃亏了呢?
我认为也不是。其实英国当时就算不卷入世界大战,大英帝国也迟早会分崩离析,殖民地与英国本土,始终没那么亲密,始终有着巨大的利益冲突。与其说丘吉尔是在二战中打光全副家当,不如说他是最后一次很好地利用了这副注定会散去的家当。
温顺如印度,也不会一直跟着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与南非更是早早成为自治领。大英帝国听起来强大,但这种模式,内部的整合程度与真正的国家根本无法相比,只不过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英国的衰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是历史的一种必然,谁也无法阻挡。英国在二战国拼不拼命,其实都影响不了这个结果。
丘吉尔在演讲中说这是英国千来来最光辉的时刻,这是一句实话,他们在二战中挺起了脊梁,即使在战后衰落了,这段历史,在未来仍会激励英国的子孙后代,会成为灌注在DNA里的一种自信与意志。这是有价值的,其价值也许要比一个阶段的经济领先更大得多。
如果英国二战前搬到南非,那么被德国消耗的就是美国和苏联了,英国拥有非洲中南部地区,国土大、资源多,到现在也是一流国家![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