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一方土堆,如果没有文物保护碑,谁能知道这是齐长城的起点

晶林看旅游 2024-12-12 13:04:43

济南长清区孝里街道向南,沿着国道G220行走约8公里左右,穿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筑的渡槽之后,在广里村北、路的右侧,有一长方形的土堆,普普通通的田野上一高台,路过的人没有人会留意,但土堆前的几块石碑却提醒人们,这就是26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之间的天堑——齐长城的起点。

钜防齐长城

齐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中重要的遗迹点,始建于春秋,完成于战国,历时170多年筑成,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素有“长城之父”的美誉。

《战国策》载:“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有长城钜防,足以为塞”。清济即济水,乃古代四渎之一,后黄河夺济入海,亦今黄河也;钜同巨,大也,钜防就是始于黄河的齐长城起点。

防门即齐长城钜防的关门之一,位于长清区孝里街道广里村北,乃齐长城西端起点,长城由此沿黄河下游右岸入泰山山脉,然后几乎与泰沂山脉走势一致,绵延600多公里,至黄岛于家河入海。

济南长清、平阴靠近黄河的一带,为泰山余脉的末端,这里已经没有了山岭的屏障,为狭长的平原地带,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国南通滕、邾、鲁、楚、周诸国,西通卫、晋、郑的要冲地带,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强大的齐国在征伐诸国的同时,又要防止诸国的侵略,于是不惜耗费巨资,自济水岸畔开始修筑防御工事,由于此地缺少山区的石材,则就地取材,用土坯筑成高高的厚重的城墙,这就是“钜防”的由来。

防门,齐国最早长城西端的关隘

钜防的西端设有关门,名之为防门(关)。

《春秋》襄公十八年《左传》载:“晋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

防门如今已经荡然无存,经专家考证,防门遗址当位于如今我们看到的广里村北一带。也就是现存的高约3米、宽约40米、长约260米的厚重的夯土高台。

根据杜预注释的《左传》所言:“城南有防,防有门,于门外作堑”可知,“城”即春秋时的卢国故城(今长清褚集村卢城洼);堑( qiàn )为深坑、壕沟。防门乃是在钜防上设置的关门,为重要门户。关门所在筑两道城墙,中间设关卡,战时可以关闭。防门外挖掘宽一里的战壕,同时引济水其内,类似我们后世说的护城河了。

防门东二里余的长山岭上,也就是向东一直到大峰山,山岭上的驻军可以观察防门处的敌情,在山岭处至今还有古兵营遗址,均为开山凿石砌垒。如有敌情,驻军可及时支援防门。

春秋战国时期的作战条件非常简陋,只有兵、车作战,一条巍峨的城墙,防门外的壕沟都成了几乎不可逾越的战略防御工事,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长达五百余年的时间内,齐国未发生过灭国之灾,由此可知齐长城的钜防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防门关虽然已无存,但厚厚的城基犹存,2600年前的军事防御工事,借天然地势,凭山险,引济水,筑城防,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其高明之处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之至!

国道220与济广高速之间有一小山,山脊上一座雕塑,这就是齐长城的标志性“齐”字雕塑,整体采用齐国货币刀币造型,风格古朴而醒目,代表齐长城,有寓意齐国。

如今,在高速公路和国道川流不息的车来车往中,这处不起眼的土堆高台,已快泯然于众,昔日的巍峨钜防雄风再也难以展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