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很突然的,上午收到了一位朋友发来的消息。
上一次交谈,还停留在元旦时的相互问候,之后的日子里便各自忙碌,很少往来。
几句日常寒暄后,她很快便切入了正题,言语间透露出一丝急切:
“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品茗杯,可以推荐给我?”
据她介绍,家里的茶具并不多,平日最常用的,就是一只朴素的白瓷盖碗。
至于品茗杯,她的选择更是随意。
那是几年前购买公道杯时,顺手下单的几只玻璃茶杯,这一用便是许久。
最近,她新得了一只来自景德镇的青花盖碗,想着新年新气象,便打算洗净后直接使用。
然而,当她将这只青花盖碗与玻璃品茗杯放在一起时,却发现两者的风格并不协调。
虽然平时自己在家喝茶不在意这些,但考虑到过年期间客人来访,面子上总有些说不过去。
于是开始重新在网上挑选,比起各种图案纹样,在器型的选择上她先遇到了难题。
有胖有瘦、有高有矮,杯口的大小也各不相同,还有着高足杯与卧足杯的区分……
“只想普通喝杯茶,没有额外的要求,茶杯要怎么选?”朋友无奈地问道。
日常使用的品茗杯,50-60毫升的容量就已足够,而底足的高或低,更多的是起到美观作用,完全看个人喜好。
最关键的部分,在于杯口的直径大小,市面上的品茗杯大致可分为窄口杯与阔口杯两类。
在这时,又该如何做出选择?接下来,就为大家一一揭晓答案。
《2》
喝茶注重香气,用窄口杯更聚香。
圈外人喝茶,往往只能给出“好喝”或“不好喝”,简单直接的评价。
虽然直观,却忽略了茶叶中蕴含的丰富风味细节。
要公正客观地品鉴一款茶,必须从香气、滋味与口感等多个维度全面考量。
新手学喝茶,不只是用嘴巴品,还要学会嗅茶香,分辨出其中的不同类型。
能喝懂茶叶的香气,从中捕捉到品质的高低差别,是老茶客们所必备的技能之一。
用盖碗泡茶,沸水激发出的多重茶香,随着茶汤一同冲进公道杯里,再进一步平均分配到小巧的品茗杯中。
在这过程中,虽然做到了快出水、及时分汤品尝。
但趁热闻盖香的同时,茶杯里还是会有一部分香气飘散到空中。
对于注重嗅觉感受的茶友们来说,香气不足的茶汤就像是缺少了灵魂,对好茶的品鉴也不够完整。
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可以准备一些杯身细长的窄口品茗杯。
市面上的闻香杯、铃铛杯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杯口与杯底同宽或略窄的结构,使得茶杯内部形成了一个类似口袋的空间。
茶汤倒入后,香气和热量都被包裹在内,短时间内难以快速向外飘散。
对于这类窄口杯,尤其适合用来喝香气高扬的类型,如新白茶、红茶、岩茶等。
端起茶杯准备品尝时,花香、毫香、果香、木质香等香气瞬间涌入鼻腔,让人在真正品味之前,更多了一份惊喜与期待。
《3》
喝茶注重口感,用阔口杯喝回味甘醇。
公道杯内的茶汤倒入品茗杯后,还保持着较高的温度,散发着袅袅热气。
在这段等待的时间,行家们通常会把握住时机,趁热闻盖香,感受香气随着温度变化出的前、中、后调。
当盖子中心的温度逐渐降低、直至彻底凉透,尾调的冷香也已被细细捕捉。
这时,便真正迎来了喝茶的环节。
无论是品尝哪一类茶,都提倡采取小口啜饮的方式,让茶汤与舌面上的味蕾充分接触,共同演绎一场丰富的滋味口感盛宴。
为了更好地配合这一品茶步骤,使用杯口向外延展的阔口杯,如造型典雅的斗笠杯、手感舒适的压手杯等,显得尤为适宜。
向外敞开的器型,再搭配上薄胎烧制的白瓷质地,散热效果比窄口杯更明显一些,缩短了等待时间。
茶汤倒入后,还方便仔细观察汤色,是否晶莹剔透、不含杂质。
这里做个小调查:喝茶注重口感的茶友们,入手阔口杯后,一般会用来冲泡什么茶类呢?
根据自身和身边熟人的喝茶经验来看,大多数时候会选择老白茶、老熟普等具有一定年份、口感醇厚的茶叶。
轻轻晃动品茗杯,能看到果冻般的茶汤顺着动作小幅度摆动,饱满的汤质仅凭肉眼便能感受到。
汤水里富含多种营养物质,犹如浓郁的果浆,充盈着独特的胶质感。
轻啜一口并不急着咽下,让它在舌面上缓缓展开,很快就能感受到一股柔滑细腻的包裹感,有着温柔的力量。
经过时间的沉淀,好茶的滋味愈发深邃稳重,一只合适的品茗杯,更为这份美妙的体验增添更多的光彩。
《4》
看到这里,平时习惯喝不同茶类的人或许要有意见:
难道喝不同的茶,就要配专用的杯子?就没有百搭的品茗杯吗?
如果不打算在茶具花费太多开销,在品茗杯的选择上,更要精细和考究。
平时用的品茗杯,只要能结合以上二者的优点,同样也能发挥出鉴茶和品茶的作用。
生活中有一类常见的器型,称为撇口杯,不仅有一定的散热作用,留香效果也不差。
品茗杯的选择,除了材质要与盖碗相同,不影响茶汤纯正本味的展现。
在选择品茗杯时,除了材质要与盖碗相匹配,以确保茶汤能够呈现出纯正的本味。
风格上,最好也能与盖碗相近,这样摆放在茶桌上时才不会显得突兀,增添一份经典雅致的视觉享受。
基于上述考量,最终向朋友推荐的,正是符合特征、名为《金桂飘香》的青花加彩小品茗杯。
以工笔手绘的方式展现了金桂飘香的景致,画面浓淡深浅相间,既显得百搭又十分耐看。
薄胎烧制,质感轻巧温润;容量为40-50毫升,也不用担心盖碗一次出汤不够分。
杯身细长、口沿微微向外延展,无论冲泡的是六大茶类中的哪一类,都能精准展现出好茶的优势所在。
品茶过程中,既能清晰感受到落水香和挂壁香的存在。
又能在啜饮温热茶汤的过程中,体验到顺滑饱满的口感、还能感受到其中丰富细腻的层次变化。
《5》
一位茶友分享,今年为了准备泡茶待客,他特意买了几袋一次性的塑料品茗杯。
回想起去年春节的情景,家里只留下了六个品茗杯,大年初一那天根本不够用。
前一批客人刚刚离开,就得赶紧清洗那仅有的几个杯子,以便给后来的客人使用,场面一度显得有些手忙脚乱。
一次性制品虽然方便,但对于茶汤风味的呈现效果,几乎没有任何助力作用。
以家中珍藏好茶待客,还是建议大家多准备一些器型适合的瓷质品茗杯,更显用心和讲究!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