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日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以下简称《解释(二)》)中,其中对夫妻间给予房产、父母为子女婚后购房出资等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规定。
《解释(二)》明确,在离婚房产分割中,以出资来源作为分割财产基础的前提,同时综合考虑婚姻关系存续时间、共同生活及孕育情况、离婚过错等因素,公平公正处理。具体来说,即便房产证上加了名字,也可能无法分到房产。
据最新婚姻法司法解释,房产证上的名字并不直接等同于房产所有权。房产归属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一、若一方父母在子女婚后全额出资购房,且未通过书面协议明确表述赠与夫妻双方,即使房产登记在双方名下,离婚时仍可能被认定为出资方子女的个人财产。法院在分割时会优先保护出资父母的利益,同时结合夫妻婚姻存续时间、共同生活贡献、离婚过错等因素,给予另一方适当补偿,而非直接分割房产。
二、若婚姻存续时间较短(如闪婚),且加名方无重大过错(如家暴),即便已经办理加名手续,法院仍可判决房产归原所有人,同时根据孕育子女情况、家庭贡献度大小等因素确定是否给予另一方补偿。
三、若债权人能够证明夫妻的离婚协议影响债权实现的,法院可综合夫妻财产分割情况、子女负担等因素对撤销离婚协议财产分割部分予以支持。
典型案例:2023年杭州某案例中,丈夫婚前购房并登记两人名字,但妻子未参与还贷。法院最终判决房产归丈夫所有,妻子仅获共同还贷部分的补偿。
根据婚姻家庭编及相关司法解释,房产归属的核心仍然是是“尊重真实贡献,保护合法权益”。
毕竟翟欣欣案刚宣判不久,骗婚捞女层出不穷,法律对于这样的人时坚决打击。
当然婚姻是两人的事,如果双方希望加名既符合法律,又传递温情,可参考以下方案:
1.签署《财产约定协议》
明确双方出资比例、产权份额及分割条件,经公证后具备法律效力。“甲方出资60%,乙方出资40%,若离婚按比例分割。”
2.“附条件赠与”公证
若一方自愿赠与部分产权,可约定以“婚姻存续5年以上”等为条件,避免冲动决策。
3.共建“家庭基金”
将加名可能引发的争议转化为共同理财目标,例如约定“房产增值部分用于子女教育”。
法律告诉我们,房产归属取决于贡献与约定;而生活告诉我们,真正的安全感来自彼此的理解与珍惜。与其纠结“加名能否分房”,不如携手经营好婚姻与家庭这个更大的“共同财产”。
法律小贴士:
🔍 婚前购房建议保留出资凭证(银行流水、收据等);
💬 加名前务必与伴侣或家人充分沟通,明确双方期待;
📜 重大财产变动可咨询专业律师,防范未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