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古称“水滨祓禊”,其起源众说纷纭。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论语》中记载了春日浴沂、舞雩的习俗,反映了当时水边祓禊的盛行。周代,此活动成为官方礼制,由女巫主持,成为群体性的大型民俗节日。此外,也有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兰草作为灵物,用于驱邪祈福。而生殖崇拜也是上巳节起源的一种说法,男女在河边聚会,祈求生育,体现了原始宗教信仰。至于纪念轩辕黄帝的说法,则源于三月三是黄帝诞辰的传说。
东汉时期,上巳节的祓除习俗逐渐固定在三月三,文献记载也日益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节演变为娱乐性的民俗节日,曲水流觞成为风尚。唐朝时,上巳节达到鼎盛,皇帝与民同乐,曲江赐宴成为盛事。然而,唐代后期国事动荡,上巳节逐渐衰落。宋代以后,上巳节与清明节、寒食节融合,终在明清时期淡出主流视野。
尽管上巳节在主流文化中逐渐消失,但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许多传统习俗得以保留。壮族、侗族等民族在“三月三”举行庆祝活动,如黎族的祭祀祖先、壮族的歌圩节、畲族的英雄纪念日等。这些活动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上巳节又称“女儿节”、“桃花节”,是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同时,它也是中国的情人节,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巳节的主要活动包括临水祓禊、男女聚会、祭祀高禖等。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育、爱情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