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育良种山东农业大学原农学院院长王洪刚教授的小麦情缘

芹雨对话品牌 2024-05-15 21:55:22

退而不休为国家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 山东农业大学原农学院院长王洪刚教授的小麦情缘

图为王洪刚(右二)向黄有惠(右一)、孔德贵(左一)、董庆裕(左二)介绍小麦新品系展示情况。

本报讯(记者 魏东 通讯员 刘观浦)立夏时节,正在小麦育种田忙碌的王洪刚教授,迎来了滕州市的参观考察者,他们见了面,便在田埂上热情拥抱,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来访者是原枣庄市农业局种子管理站站长孔德贵、原滕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小麦育种专家黄有惠。原余松烈院士办公室秘书、小麦栽培专家董庆裕陪同参观考察。

这样田间相见的情景,在他们之间上演了20个年头。

位于泰山脚下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育种田,是老一辈育种家李晴祺、包文翊、孙兰珍、张忠义、梁作勤教授的育种田,也是王洪刚、田纪春、赵檀方、李斯深、李安飞、高庆荣、孔令让教授等晚辈的科研基地。

在这片麦田里,山东农业大学老一辈育种专家选育出了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小麦新种质“矮孟牛”、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高蛋白面包小麦“PH82-2-2”、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太谷核不育小麦“鲁麦15”和“山农20”等一大批山农系列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这些小麦良种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为山东省乃至黄淮海小麦产区连年丰收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这片麦田里,王洪刚管理使用的小麦育种田有13亩、育种资源圃有12亩。40多年来,他就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种质创新和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年复一年记录着科研数据,倾注了他一生的青春年华和心血汗水。“我真正做育种,是从退休开始的。我原来做小麦种质资源,在种质创新中,积累了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种质材料,其中多数材料具有突出的特异性状,且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可直接用作杂交亲本。我退休了,也不带研究生了,室内工作也不做了,在与校外育种单位交流利用的同时,就想着用这些种质材料做做育种。从2015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育成审定山农34、山农39、山农64、山农65、山农66等5个小麦新品种,另有7个新品系正在参加国家黄淮和山东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由于5个小麦新品种审定时间较短,目前主要是扩大繁种,推广面积还不大。山农34和山农39推广面积约100余万亩,其余3个品种主要是扩大繁种。总体上讲,只要做下去,再选育几个新品种应该没问题,我不想成为什么大家,有些种质材料,是多少年的积累,把它们用好发挥作用,是我的心愿。另外,我也没有别的什么爱好,搞了一辈子小麦种质资源,感觉这些种质资源就和自己的孩子一样,丢掉了可惜,我来利用它们做做育种也是一种乐趣!”站在麦田的田埂上,迎着初夏的微风,王洪刚向滕州的客人介绍近十年的育种情况。

图为王洪刚教授在小麦新品系展示田

在参观现场,黄有惠谈起与王洪刚的情谊和感想,他说“到现在,我和王老师认识交往20多年了,每年都到王老师这里来学习一趟,请教一趟,在王老师这里学到很多做人的知识,学会了育种的方法,收获很大。我看到王老师的成果,每年都有新的变化,特别是去年一年就审定了3个小麦新品种,很高兴。我今天看了一些后备材料,确确实实往年没看到,这就说明王老师从现在开始,成果会一年一大步,我学习的空间越来越大。我觉得今后十年内,王老师可能会育出更多的品种,我今后还要来学习!”黄有惠说,“王老师从事小麦种质资源研究几十年,经验丰富,掌握的资源多,现在退休不退志,继续做杂交育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据了解,在13亩育种田里展示的86个小麦新品系和一批后代材料,几乎占用了王洪刚退休后的所有时间。麦田就是家,有时候干得累了,腰酸腿疼,他就拿个马扎,坐在田埂上休息一会儿。而做这些工作,是没有报酬的,是完全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事业心去做的。

王洪刚,1978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1990年曾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作合作研究,1998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

退休之前,王洪刚长期担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山东(泰安)分中心主任,农业部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第三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麦类品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麦类作物的遗传改良。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八五”、“九五”、“十五”攻关研究课题,国家“十二五”和“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农业部和山东省研究课题8项。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国优秀科技著作暨科技进步(科技著作)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理论成果奖3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教学、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教师的天职。作为农学院院长、学术带头人,王洪刚身先士卒,每项工作都得带头做好。

在教学工作中,他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始终将研究生的选题及研究工作与种质的创新鉴定与遗传评价利用紧密结合起来,把室内研究与田间试验结合起来,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了研究内容,提高了研究质量。他共计招收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98名。多数已成为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骨干。

在科研工作中,他领衔的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山东(泰安)分中心,坚守初心,坚持产学研结合,在小麦与其近缘物种杂交亲和性、远缘杂种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小麦种质创新、鉴定、评价、研究和利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内容,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成效显著。

——小麦与其近缘物种杂交亲和性研究。通过广泛测交鉴定分析,筛选出多个与近缘植物杂交亲和性较好的小麦亲本材料。其中筛选出的烟农15曾是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小麦品种,它与偃麦草等物种具有较好的杂交亲和性,用作远缘杂交的背景亲本材料可有效解决远缘杂种后代农艺性状差等问题。——远缘杂种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对不同远缘杂种后代异源染色体在小麦遗传背景中的传递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明确了不同杂交方式及其杂种后代中异源染色体分离、重组、传递特点及其对杂种后代的影响。为确定适宜的杂交组配方式提供了依据。

图为王洪刚教授小麦新品系展示田

——种质创新。利用小麦与长穗偃麦草、中间偃麦草、山羊草、黑麦、小黑麦、簇毛麦等杂交,将小麦近缘物种的染色体组、染色体、染色体片段转移到小麦的遗传背景,育成一批多种新型八倍体小偃麦、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渐渗系等。它们具有小麦近缘物种的抗病、抗逆、多花多实等优良性状特点。例如,利用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出3个八倍体小偃麦;利用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育成12个八倍体小偃麦;利用柱穗山羊草与偏凸山羊草合成1个新型八倍体。它们兼具多种抗病性、抗逆性强、穗子大、穗粒数多。这些材料进一步与小麦杂交具有良好的遗传亲和性,是用于种质创新的桥梁材料。

在种质创新过程中,按照现代育种目标的要求,坚持对种质材料进行持续改良,使创制的种质材料不仅具有特异的目标性状,而且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在育种中好用,可直接作为育种的亲本材料。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创制的具有矮秆、抗病、大粒、多花多实等优异性状特点且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育种种质材料约1300余份。其中有300余份种质材料已提供给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江苏、安徽、四川、新疆等省科研及育种单位研究利用。

图为王洪刚教授小麦种质资源圃

——种质鉴定、研究、评价。为了给种质材料的研究利用提供参考信息,综合利用田间试验、细胞遗传学、染色体原位杂交、分子标记等技术对育成的种质材料进行鉴定和遗传评价,明确其主要性状和染色体构成特点、外源染色体(片段)存在状态等。对株高、抗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等抗病基因,耐盐性、磷高效等性状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及分子标记定位。利用创建的多个关联重组近交遗传群体,构建了高密度小麦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对控制产量相关性状、品质相关性状、耐旱性相关性状等QTL进行精细定位,在QTL水平揭示了相关性状的遗传特点,鉴定出多个上述相关性状的主效QTL位点。对3个小麦骨干亲本的基因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作为骨干亲本的遗传基础特点。

0 阅读:10

芹雨对话品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