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X100Ultra陪我践行「城市散步学」的这一年

数字玩点少数派 2025-04-17 08:53:14
编注

除文首 vivo X100 Ultra 出镜的三张照片外,所有风光、静物和人像画面均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摄,部分样张有经过后期调整。

从去年拿到 X100 Ultra 到现在已经差不多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使用它拍摄了 5000 多张图片。它绝大部分时间都放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忠实可靠地扮演了生活记录者的角色。保护壳已经有点油光,充电口已经有痕迹,但是背后的镜头依然清澈透亮。

在今年二月份开始,网上开始流传各种关于 vivo X200 Ultra 的爆料。按照历年的新机发布节奏,新一代的影像旗舰很快就会面世,所以想在这个特别的时间点,记录一下有 X100 Ultra 陪伴的这一年,也算是给这位朋友的一封信。

先说槽点

购买一个产品,不是要看你有多喜欢它的优点,而是看你能否包容他的劣势。既然是一次纯粹的长时间分享,那么我就把这段时间觉得 X100 Ultra 先放在前面,而且其中有几点我觉得明明是可以做的更好的。

四边不等宽:这个细节并不影响使用,只是影响心情。但是我觉得四边等宽的设计不应该在一台旗舰级别的手机上缺席。充电兼容性缩水:和同一代的 X100 Pro 几乎能实现近百瓦的充电功率相比,X100 Ultra 在充电方面被大幅削弱,哪怕使用原装 80W 的充电器只能到 50W 的充电功率,PD 协议下只能够实现 30W 出头的充电。标配的充电器也不支持通用的快充协议,如果外出旅游还是只能选择第三方的氮化镓充电器。镜头运作响声大:一般来说,镜组越大,结构越复杂,响声就越难以避免。但是和其他品牌的手机相比,它还是更大声一些。希望下一代可以研究使用缓冲机构或者更加静音的材料来改善效果。

虽然我在使用过程中确实感受到了上述缺点。但是因为我上一台手机是 vivo X70 Pro,一台 5 年前发布的手机,而且我更关注画质,确实对我的实际体验使用不大。但是我还是希望 vivo 可以在下一代旗舰改进。

伟大的长焦和纯粹的夜景

如果要我使用两个词语形容 vivo X100 Ultra ,那就是长焦和夜景。

Vivo X100 Ultra 使用 1/1.4 英寸的三星 HP9 传感器, 有效分辨率为 2 亿像素,此时单个像素大小为 0.56 微米。在一般使用场景下,一般会进行像素合成为 1250 万像素的照片以获得更好的弱光拍摄能力。在 2024 年,这个规格的长焦镜头可以算是独此一家。2025 年发布的手机影像旗舰小米 15 Ultra 也使用同款传感器。

三星 HP9 参数(资料来源:三星官网)

参数带来的实际体验优势是扎实的画质和相当惊艳的近摄能力。无论是近摄还是远摄,拍摄细节丰富,锐度适中,纹理还原忠实,夜景算法介入积极,没遇到什么长焦镜头无法调用的场景。同时,由于更大的感光面积和更近的最短对焦距离,景深效果也会更加明显,这种自然的光学虚化和算法合成的虚化差别还是挺大的。

透过长焦镜头,香港被压缩成微观世界:中环天桥扶手上的雨痕像抽象画,下一个街头的霓虹灯牌能看清笔画粗细,连墙角挤作一团的三角梅,每片花瓣都藏着阳光的指纹。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摄

实拍分享通勤路上

之前,我主要搭地铁上下班在路上来回通勤大概40分钟,时间不长不短,但是自从我换了 vivo X100 Ultra 后,我就基本上换成搭「叮叮车」上下班。虽然在车上的时间变长了,我觉得没有之前那么无聊了。绿皮时光机载着我穿越香港的皮肤纹理:坚尼地城的海腥味黏在车窗上,西营盘骑楼群的阴影切割着晨光,当电车拐进德辅道中,玻璃幕墙把阳光碎成金箔洒在座椅。

终点在中环一带,如果我没迟到,到达中环的时间大概是九点左右,这个时候叮叮车正好迎着阳光,如果此时有行人走过,就能瞬间把人带回半个多世纪前何藩镜头下那个极致的光影世界。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摄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摄

下班路线是场味觉冒险。我需要经过中环的 SOHO 区,沿着有点硌脚的石板街慢慢走下山。在这个不大的区域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和特色菜肴。街头既有为数不多的港式霓虹灯招牌,又有不同字母组成的五光十色的国外餐厅。

下班后,我会尽量让自己放慢脚步,感受着城市在夜幕下跳动的脉搏。远处锅勺碰撞的声音带着各种食材的香气弥漫在街道,土耳其烤肉,干炒牛河,避风塘炒蟹,还有许许多多道不出名字的香味,让行人不禁驻足。聚在酒吧门口附近一起喝酒聊天的人身后,跑过几个穿着运动服的外国人。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摄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摄

「花花」世界

既然有优秀的近摄能力,那么就得好好利用了。所以最近我迷上了拍摄花朵,在三十岁前就培养了这个爱好,算是提前收获了退休的乐趣。

今年一月,我回到广州准备过年。在我印象中,自从 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以后,感觉已经很久没有逛过花街。恰逢今年难得有阳光,所以就去逛逛。花蕊绒毛沾着晨露,像撒了碎钻的微型宇宙,花瓣迎着阳光,展现出柔软的质感。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摄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摄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摄

二月底的广州已经有点回暖,栽种的三角梅已经盛开。近看其实三角梅并不惊艳,但是远看一株株地凑在一起,像是一股涌动的红色暖流,肆意地向上,热情地舒展,带着无尽的生命力冲破灰冷的城市。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摄

能看见海的城市

香港的景观、地形、历史和海紧密相关。香港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主流观点是因明清时代新安县(今香港、深圳一带)盛产莞香,商人常将此香料经香港仔(港岛南端,旧称「石排湾」)转运至广州,因港口长期萦绕香气而得名「香港」。

香港坐落于珠江口东岸,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塑造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命运。这里水深港阔,远离珠江泥沙的淤积,陡峭的香港岛与九龙半岛犹如天然屏障,让海岸线数百年来保持着近乎不变的轮廓。正是这片蔚蓝的臂弯,托举着香港从明清时期的香料码头,逐渐成长为19世纪开埠后的国际贸易枢纽,最终在20世纪蜕变为东亚最璀璨的明珠。那些蜿蜒的海岸线与摩天楼群构成的剪影,不仅是城市的地标,更是大海给予香港最珍贵的馈赠——它始终在这里,守护着、滋养着、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呼吸与蜕变。

而广州的命运则截然不同。这座位于珠江口西岸的城市,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不断接纳着西江、北江裹挟而来的泥沙。千百年来,河流冲积与农耕文明共同作用,让陆地一寸寸向海洋延伸。如今的广州,尽管南沙港依然吞吐着万吨巨轮,但漫步在老城区的骑楼下,早已闻不到海风的气息——这座城市与海洋的脐带,早已被时光悄然剪断。

沧海桑田,时至今日你依然能在香港很容易地看到海洋。日出日落时分紫色、橙色、青色、蓝色溶于一炉,正午时分波光随着海浪起伏跳动,入夜像一匹丝绸般温柔流转……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摄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摄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摄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摄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摄

城市散步学

最近看了一部关于「城市散步学」的纪录片,深受启发。原来散步不只是简单的位移,而是用脚步丈量城市的纹理。即便在生活多年的街区,只要放慢脚步,总能发现新的细节。

我完全认同这个观点。现代城市规划总是被冰冷的数字和经济利益所主导,但真正让城市有温度的,是那些随着岁月自然生长的痕迹:墙角悄悄攀爬的藤蔓,巷弄里悠然踱步的猫咪,店铺门口日渐斑驳的手写招牌......正是这些居住者无意间留下的印记,将冷硬的钢筋水泥慢慢打磨成有温度的家园。

我住在保留着七八十年代风貌的老街区。窄小的店面,复古的格子地砖,随意堆放的杂物,处处透着生活的烟火气。每次走过街角,鸡蛋仔的甜香总会准时钻进鼻腔,勾起最原始的食欲。

站在路口抬眼望去,远处的海平面与道路完美衔接,透过长焦镜头拍摄时,巨大的货轮仿佛就行驶在马路中央。而抬头仰望,那些二三十层的老旧楼宇外墙上,密密麻麻的窗户、突出的窗台和空调外机,将立面分割成无数个规整的小格子。有些大楼挂着褪色的霓虹招牌,有些则用鲜艳的涂料或独特的建筑造型,在灰暗的城市背景中跳脱出来。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摄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摄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摄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摄

当然,城市的细节并非总是美好的画卷。那些令人心头一紧的画面同样真实:驼背几乎弯成直角的阿婆,推着摇摇欲坠的纸皮山艰难穿行在车流中;蜷缩在天桥下的身影,裹着单薄的毯子度过寒夜......这些画面总让人驻足难安。或许这就是城市的完整模样——既有被阳光亲吻的温柔,也有永远照不亮的暗角。

结语

当我知道 vivo X200 Ultra 要发布时,心中不禁泛起一丝茫然。当然, X100 Ultra 可以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电池、设计细节、视频性能……但是好像这都不属于能够称之为「Ultra」的功能。

我看着取景框中流动的车灯,突然觉得「够用」才是当代科技产品最珍贵的品质。毕竟真正的好照片,永远诞生在按下快门的冲动瞬间,而非参数表的百分比增长。硬件「堆料」已经快要触及极限,「最」和「最好」却不仅仅只是一字之差,不断打磨功能和设计,让产品变得更加易于使用,最终融为用户生活的一部分,这或许是产品经理们一个永恒的课题。

使用 vivo X100 Ultra 拍摄

0 阅读:0

数字玩点少数派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