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文盲之君铸后唐短盛,仁德有余而明智不足,子孙相煎何太急

诗情画音儿 2024-12-16 17:12:46

虽然五代时期以混乱著称,但并非毫无亮点。在五代前期,曾出现过一个短暂的“太平盛世”,即唐明宗李嗣源统治的八年小康时代。

相较于五代其他短命皇帝,李嗣源的统治时间相对较长,这段时期虽然在规模和质量上无法与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相媲美,但在五代的动荡背景下,它为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提供了一段难得的安定时光,让人们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李嗣源和唐庄宗李存勖一样,都是沙陀族人。然而,两人的出身背景却有所不同。李存勖本姓朱邪,而李嗣源的原姓则无从考证,只知道他出生时名为邈佶烈。后来,李嗣源被李克用收为义子,并由李克用赐予了“李嗣源”这个名字。

在那个乱世中,像南唐后主李煜这样的文人书生难以立足,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具备强大的武力和谋略。李嗣源正是这样的人。

李嗣源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十三岁时就能骑马射箭,尤其擅长射雁,几乎百发百中。李嗣源不仅武艺高强,还曾多次在战场上救义父李克用于危难之中,深得李克用的信任和器重。

在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李嗣源以惊人的军事才能震撼了整个江湖。当时,他奉命前往郓州救援被朱温围困的朱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李嗣源仅带领三百人便成功击退了强大的汴州军,将朱瑄从险境中解救出来。这一战不仅彰显了他的勇猛和智慧,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不久后,河东军在一次战斗中遭到魏博军节度使罗宏信的突袭。在这次危机中,李嗣源再次展现了他的领导才能,亲自断后,确保前军安全撤退。李克用对他的英勇表现大为赞赏,特别将其部队命名为“横冲都”。从此,“李横冲”的威名传遍了河朔诸镇,成为人人敬仰的将领。

在晋梁争霸的十年间,尽管李存勖的军事天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这场战争的胜利绝非他一人的功劳。

周德威、李嗣昭、郭崇韬等人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其中功勋最为卓著的无疑是李嗣源。早在李存勖全歼王彦章于郓州之时,李嗣源就曾建议他趁机偷袭汴梁,擒贼擒王。李存勖采纳了这一建议,派李嗣源率兵直扑汴梁,最终迫使朱友贞畏俘自杀,从而奠定了晋国的霸业。

李存勖曾动情地握住李嗣源的手,感激地说:“我的天下可以说是大兄你打下来的,以后我们一起共享富贵。”然而,这段承诺并未持续太久,李存勖很快便将其抛诸脑后。尽管如此,李嗣源的卓越贡献和忠诚始终被后人铭记。

李嗣源从军三十余载,历经大小战役数百场,在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被尊称为“李令公”。然而,正是这份威望,逐渐让他的君主李存勖感到不安,最终导致两人关系日渐疏远。

在乱世之中,失去民心固然可怕,但更致命的是失去军心。这一点在所谓“盛世”中同样适用。由于李存勖的昏庸决策,最终引发了魏博兵变,直接导致了他的败亡。虽然不能完全将责任归咎于李嗣源,但他在这场变局中的角色确实值得深思。

事实上,李嗣源的“无责任过错”与后来赵匡胤的“无责任过错”相似,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权衡与表演。我们不应简单地指责李嗣源(或赵匡胤)对李存勖(或柴宗训)不忠。忠诚与否,并非仅体现在个人行为上,更应从历史发展的大局来看。

李存勖虽是军事天才,但在治国理政方面显然不如李嗣源成熟,这也导致他在灭梁后短短三年内便迅速腐化堕落。

后唐局势动荡不安,再次爆发大规模动乱的可能性极大。关键时刻,李嗣源挺身而出,迅速稳定了局面,避免了国家进一步陷入混乱。他的出现,不仅挽救了后唐,也为历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后唐横跨中原,兼有巴蜀,堪称当时的天朝大国。南方的小国在国力上根本无法与后唐相提并论,唯有北方强大的契丹屡屡挑衅,成为李嗣源的心头大患。李嗣源并不希望与契丹兵戎相见,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七月,李嗣源继位仅两个月后,便派供奉官姚坤前往契丹告哀,并寻求耶律阿保机的认可。然而,这场外交使命并未如预期般顺利,反而演变成了一场精彩的舌战,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三国时期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经典场景。

当耶律阿保机得知李存勖(后唐庄宗)去世的消息时,他放声大哭:“我的朝定儿(汉语意为朋友),闻你有难,我正欲前去救援,奈何渤海国尚未平定,未能及时赶到,不料竟发生此变故。”

哭罢,阿保机转向姚坤,质问道:“新天子明明知道庄宗有难,为何不施以援手?”姚坤试图辩解:“魏州离洛阳太远,鞭长莫及。”

阿保机却不依不饶:“那么新天子为何要自立为帝?”

姚坤一时语塞,勉强回答:“新天子浴血奋战三十年,统率三十万大军,天意如此,岂能违抗?”

耶律阿保机深知即使责问姚坤也无法让李存勖复活,于是他转而反思道:“我儿喜酒好色,不恤军民,因此亡身。我现在不敢纵情饮酒,也不敢沉迷玩乐,唯恐重蹈覆辙,亡国灭种。”

接着,阿保机突然提出一个令姚坤措手不及的要求:“我与新天子无仇,愿意与贵朝和好,但前提是你们必须割让河北之地,否则我将南下。”

姚坤闻言,气得直摇头,表示自己无权决定此事,只能回国请示。

见姚坤不肯答应,阿保机大怒,将他关进了大牢。几天后,阿保机又把姚坤从狱中提了出来,态度变得和颜悦色:“我知道你们皇帝舍不得河北,那至少把镇、定、幽三州割让给我,我不嫌地盘小。”

阿保机甚至拿出纸笔,要求姚坤画押。姚坤坚决拒绝,绝不做卖国之事。阿保机气急败坏,举剑欲杀姚坤,幸亏韩延徽及时劝阻,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这场外交交锋不仅展现了耶律阿保机的雄心壮志和对后唐的觊觎之心,也反映了李嗣源在面对强敌时的无奈与谨慎。

李嗣源深知阿保机的为人,因此并未过多计较他的挑衅。凭借自己的实力,李嗣源有信心守住河北,即便契丹再强大,也难以对他构成威胁。

在稳定边疆的同时,李嗣源着手整顿内政。他首先惩治了在李存勖时期因“搜刮民财”而激起众怒的租庸使孔谦,并任命任圜为宰相兼判三司。三司是度支、户部、盐铁转运三个国家财政要害部门的总称,三司使实际上掌管着国家的财政大权,职位极为重要且利益丰厚。此外,李嗣源废除了专职的盐运使和租庸官职务,改由节度使或刺史兼任这些职责。

李存勖当政期间,政治腐败、贪污盛行。为了清除这些积弊,杜绝后患,李嗣源采取了严厉措施。他首先对同光朝的宦官集团进行了彻底清理,除了保留部分宦官作为宫中杂役外,那些因躲避李嗣源起兵而逃入寺庙出家的太监也被一一揪出,处以极刑。

对于宫中的老宫女们,李嗣源表现出了极大的仁慈。这些曾经“闲坐说玄宗”的白发宫女大多被遣返回乡,允许她们择婿而嫁,这一举措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项善举。

虽然李嗣源此时已身居高位,尽享荣华富贵,但他出身平民的经历使他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深知民间负担沉重多源于地方官员借官府之名横征暴敛,李嗣源颁布诏书,规定除春节等重大节日外,地方官员不得以皇帝名义向百姓征收额外财物,只能象征性地“千里送鹅毛”,表达对朝廷的敬意。

为了恢复国家的根本——农业,李嗣源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同时,他还特别关注商人群体,颁布诏令规范税收政策,禁止地方官员滥设杂税,确保商业活动的正常运转。这些政策一经传开,百姓和商人们无不欢欣鼓舞,纷纷称赞李嗣源的英明决策。

相比之下,李存勖虽然夺取了中原,却未能使百姓从朱梁时期的“暴政”中解脱出来,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而李嗣源的这些举措不仅赢得了民心,还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史学家薛居正曾评价说:“近年来五谷丰登,中原安定,相较于五代时期的其他统治者,李嗣源时期的社会相对繁荣,堪称小康。”

通过这些改革,李嗣源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也为后世留下了良好的治理典范。

如果五代时期已经有了居民户口本,李嗣源的“文化程度”一栏恐怕只能填写“文盲或半文盲”。这位后唐明宗虽然不识字,但这并未阻挡他追求知识和进步的决心。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他常常让枢密使安重诲为他读书。然而,安重诲也并非学富五车之人,识字有限,两人在听书时常常是云里雾里,彼此对视,场面颇为有趣。

尽管如此,安重诲还是展现出了难得的诚实与自知之明。他坦率地对李嗣源说:“陛下,臣虽蒙受陛下恩宠,掌管军机大事,但确实没有多少学问,难以解答陛下的疑惑。恳请陛下挑选几位饱学之士,为陛下讲解历史。”

李嗣源采纳了这个建议,命翰林学士冯道和赵凤入宫讲学,时常伴驾授课。通过这种方式,李嗣源不仅开阔了眼界,还逐渐认识到启用新人、革除旧弊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那些因循守旧、固守教条的老臣,李嗣源逐渐产生了不满,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豆卢革。

豆卢革作为李存勖时代的重臣,不仅在礼仪上不够恭敬,甚至在朝见时对李嗣源出言不逊,这让李嗣源极为不满。加之豆卢革在官俸问题上存在不当行为,李嗣源终于找到了机会,将他与好友韦说一同贬谪至偏远之地,最终赐死豆卢革。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体现了李嗣源改革的决心,也标志着他试图彻底清除李存勖时代的旧势力,树立自己的权威。

在中国古代政治中,人事安排一直是权力斗争的核心焦点。李嗣源罢免豆卢革后,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填补空缺的职位。他决定让两位重臣安重诲和任圜推荐人选,但这两人之间早已存在矛盾,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来打击对方。

安重诲听从了谋士孔循的建议,推荐了太子宾客郑钰和太常卿崔协。而任圜则举荐了御史大夫李琪。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任圜当面诋毁崔协,称其“大字都识不得几个”,被时人戏称为“无字碑”,并质问这样的人都怎能担任宰辅。

与此同时,任圜大力推崇李琪,称赞他“学贯古今,当代才人,无出其右”。他还讽刺道:“如果陛下不用李琪而用崔协,就如同舍弃良药苏合,却选用蜣螂小虫。”

安重诲见任圜如此激烈地攻击崔协,不禁嘲笑他的言辞过于尖锐。李嗣源沉吟片刻后,决定选择性温和、不与人争的冯道作为新任宰辅。冯道因此连升数级,进入了核心决策圈,而崔协也因安重诲的支持得以入选,但“学贯古今”的李琪却被冷落一旁。

这一安排打破了原有的权力平衡。崔协的入选让安重诲感到皇帝偏向自己,而任圜则感到受到了打击,这无疑加剧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在两大权臣互相制衡的政治格局中,任何一方的得势都会引发对方的强烈反弹,进而威胁到最高权力的稳定。

最终,李嗣源的这一决定不仅未能平息纷争,反而激化了安重诲和任圜之间的对立,为后续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在权力博弈中,平衡是关键,一旦失衡,后果不堪设想。

任圜对李嗣源的某些决策感到极为不满,虽然他不敢公开指责,但在日常会议中,他的不满情绪还是不时流露。有一次,在讨论公务人员出差经费的问题时,任圜与安重诲在李嗣源面前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任圜的情绪失控,表现出明显的烦躁和不满,这让李嗣源感到非常不悦。

回到内宫后,一位侍妾趁机向李嗣源进谗言:“陛下,刚才在陛下面前与安相议事的是谁?”

李嗣源回答说是任圜。

侍妾接着说:“臣妾在长安时,常常见到宰辅们议事,但从没见过他们如此意气用事。恐怕他是没把陛下放在眼里,不然也不敢这样放肆。”

李嗣源听后脸色立刻沉了下来,不久便决定罢免任圜的职务。尽管任圜表面上似乎乐得清闲,回家准备颐养天年,但安重诲并未就此放过他,最终说服李嗣源赐死了任圜。

另一方面,安重诲对孔循颇为器重,认为他是一个有才之人。然而,孔循却觉得安重诲的地位不足以容下他这尊“大佛”,心中颇有不满。

当时,李嗣源正为已经成年的三皇子宋王李从厚物色合适的妃子,听说安重诲的女儿不错,便有意与安重诲结为亲家。但孔循却劝安重诲:“相公现在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没有必要再结皇亲,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安重诲觉得孔循的话有道理,便婉言谢绝了皇帝的好意。这一决定虽然暂时避免了可能的政治纷争,但也为日后埋下了隐患。

安重诲为人直率,远不及孔循那样老谋深算。孔循看准了机会,用重金结交李嗣源的宠妃王氏——她原本是刘鄩的侍妾花见羞,并通过她的影响力,成功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宋王。

王氏在李嗣源面前极有分量,因此当孔家女儿被选为王妃的消息传来时,安重诲几乎气得说不出话来,暗骂孔循果然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

王德妃与后蜀的花蕊夫人费氏并称为五代十国时期最著名的美女之一。李嗣源晚年得此绝色佳人,对她宠爱有加。

王氏不仅容貌出众,更是一个八面玲珑、善于交际的女人。她深知要在宫中立足,除了皇帝的宠爱外,还需广结善缘,无论是朝中的权贵还是太监宫女,都不能轻易得罪。

刘鄩去世后,王氏带着大笔黄金入宫,这些财富正好派上了用场。她慷慨地将黄金分发给宫中的每一个人,从嫔妃到宫人,人人都得到了一份。因此,宫中上下对王氏赞不绝口,称她为人品高尚、待人和善,李嗣源也因此更加器重她。

此时,李嗣源尚未立皇后,最初他打算立楚国夫人曹氏为后。然而,曹氏性格较为木讷,且身体多病,难以胜任后宫的事务管理。于是,她主动找到王氏,请求王氏代为处理宫中事务:“我身体不好,无法应付这些应酬,以后这些事就由妹妹你来主持吧。”

王氏心中暗喜,但表面上却表现得极为谦逊:“中宫之位关系重大,天下母仪,谁敢轻易担当?”最终,李嗣源还是立了曹氏为后。

然而,王氏对曹氏非常恭顺,对待李嗣源更是尽心尽力,每天清晨李嗣源梳洗穿戴时,王氏总是亲自侍奉,连侍御宫人都自叹不如。曹氏对王氏的表现十分满意,因此将宫中大小事务都交给了王氏打理。

就这样,王氏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手腕,在后宫中逐渐掌握了实权,成为了实际上的“无冕之后”。

虽然李嗣源在用人方面的一些决策确实引发了党争,但他始终怀揣着治理国家、实现太平盛世的愿望。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天下太平。在五代这一动荡时期,战乱对普通百姓而言是无尽的灾难,但对于一些军阀来说,却是他们获取财富和权力的源泉。

因此,对于这些依赖战争谋生的军阀而言,太平反而意味着失去既得利益,成为他们的“噩梦”。驻守汴州的宣武节度使朱守殷便是其中之一。

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十月,李嗣源计划前往汴州进行视察。然而,坊间却传出了种种谣言,有的说皇帝准备东下淮南,还有的传言称李嗣源此行是为了对付那些不听话的藩镇,一时间流言四起,人心惶惶。

朱守殷对此感到极度不安,他担心李嗣源此行的目的与汉高祖刘邦当年在云梦擒获韩信的故事如出一辙,害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清算的对象。节度判官孙晟也趁机劝说朱守殷,认为追随李嗣源不会有好下场,不如趁机造反自立。

朱守殷一时冲动,决定据城自守,拒绝李嗣源前来“视察”。

面对朱守殷的叛逆行为,李嗣源虽感愤怒,但他性格较为温和,不愿轻易动武。除非被逼到绝境,否则他通常不会主动采取攻击行动。

李嗣源计划派遣宣徽使范延光前往汴州安抚朱守殷,劝其识时务。然而,范延光认为与朱守殷讲理并无必要,遂进言道:“朱会儿(朱守殷的小名)早有反叛之心,若陛下不立即攻打汴州,等他加固防御,日后攻城将更加困难。请陛下赐臣五百铁骑,先发制人,攻破汴城,动摇其守军士气。”

李嗣源闻言大喜,立刻批准范延光的建议,令其先行出发,随后又派遣自己的女婿、御营使石敬瑭率大军直逼汴梁。唐军迅速四面合围,对汴梁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朱守殷担任宣武节度使仅一年,尚未完全掌控汴州人心,因此城内百姓大多不愿为他拼死抵抗,纷纷出城投降。

随着唐军的步步紧逼,汴梁很快被攻破,朱守殷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走投无路之下,他只好召集家族成员集体自杀,企图在阴间继续称帝。

朱守殷的判官孙晟深知自己是挑动朱守殷造反的关键人物,一旦落入李嗣源之手,必死无疑。情急之下,孙晟决定剃发出家,伪装成僧人逃往淮南,寻求徐知诰的庇护。

途中,孙晟曾险些被唐军认出,但凭借装疯卖傻成功逃脱,最终抵达淮南,得到了徐知诰的礼遇和保护。

尽管朱守殷已被处死,李嗣源的怒火仍未平息。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懑,他下令鞭笞朱守殷的尸体,并将其头颅悬挂在洛阳市中示众七日,方才稍感解气。随后,李嗣源任命石敬瑭为宣武节度使,驻守汴州,自己则率军返回洛阳。

虽然平定了朱守殷的叛乱,但要实现真正的天下太平,仍然任重道远。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