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登上央视的广东百年古村,低调小众岭南水乡,连名字都充满诗意

痴梅的旅游 2025-04-12 00:02:38

岭南水乡的明珠,烟桥古村缓缓向世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这座隐匿于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的古村落,自明代正统十四年建村以来,已走过了近六百年的岁月长河。

静静伫立在珠江三角洲腹地,它如一颗璀璨的宝石,蕴含着丰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烟桥古村的得名自有一段动人故事。初建之时,村落布局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燕子,故称"燕桥村"。至清乾隆年间,因村口长木桥常年水汽蒸腾,雾气缭绕,景色如诗如画,村民们便将其改称为"烟桥村"。一个名字的变迁,道尽了这座古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意境。

踏入烟桥,首先映入眼帘的必是那座闻名遐迩的古木桥。这座宽约四十厘米,长达二十五米的木桥,由三条长木板巧妙拼接而成,中间的柚木板可随船只通行自如开合,彰显了古人的智慧。虽然在1995年曾被改建为现代水泥桥,但随着2012年烟桥村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村民们重新搜集当年的木板,复原了这座百年古桥,让"烟桥"二字名副其实。雨后初晴,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古木桥上,那场景恍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跨过烟桥,迎面而来的是一条名为"烟桥正道"的古巷。这条贯通南北的主干道不仅是村中交通要道,更蕴含深意——"一过烟桥,必行正道"。寥寥数语,既象征着正确的道路,也寓意着端正的品行与道义的行为。新婚夫妇常在此漫步,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村口处,一棵被誉为"国事榕"的百年古榕树巍然挺立。这棵枝繁叶茂的古树,不仅见证了烟桥村的沧桑变迁,更以独特方式记录着国家大事。每当国家发生重大事件,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1982年改革开放、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等,村民们都会将树上的气根引种到地上,让榕树再育新枝。如今,这棵古榕已"一树成林",独木成景,成为烟桥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深入村中,古色古香的建筑随处可见。何氏六世祖祠是一座典型的岭南祠堂,建筑面积约四百平方米,祠内展现出清末的装饰风格,砖雕、石雕、灰雕、木雕等工艺精湛,人物、花鸟等造型栩栩如生。祠堂前的旗杆夹石则是科举及第者的荣耀象征,上面镌刻着及第者的姓名、名次及生平事迹,彰显了烟桥村人才辈出的历史。

此外,建于清道光元年的节孝牌坊,旌表的是乡人何蕴斯的妻子程氏,她恪守妇道,守义四十年,勤惠一生,如今已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而那处名为"兰桂坊"的建筑,则是晚清时期烟桥村民何星桥为寄托对子孙"昌盛显达、兰桂腾芳"的期望而建,与香港著名的酒吧街同名却毫无关联。

烟桥古村作为一座活态的古村落,其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影视剧组前来取景。2016年,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栏目更是专门推出了一集名为《烟桥村——恪守本分行正道》的节目,向全国观众展示了这座古村的魅力。

从广州出发仅需一小时车程,你便可以置身于这座诗意盎然的明代古村。走在狭窄的石板路上,两旁是历经风霜的老宅,每一砖一瓦都透露出岁月的痕迹。烟桥村虽然规模不大,一两个小时便可游览完毕,但其所蕴含的历史韵味却需细细品味。

烟桥古村,这座藏在珠三角的小村落,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见证了岭南文化的变迁;是一幅动态的画卷,描绘着岁月的沧桑;更是一首悠扬的诗篇,吟唱着乡愁的韵律。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它如一片净土,让我们的心灵得以栖息。在这里,你可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感受到那份被时光温柔以待的宁静与美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