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的错误无法用战术的胜利来弥补,李自成失败的根源在襄阳决策

河山明志 2024-10-31 04:09:57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历史人物如同李自成一样,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从天堂坠入了地狱。在拿下北京之后,环顾海内,没有一个集团是自己的对手,整个天下指日可定。可是,一场不期而遇的山海关大战打破了这一切憧憬。山海关大战的失败,使得李自成从此走向了灭亡。

那么,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是真的仅仅是因为山海关战役的失败吗?

李自成

一、李自成政权的建立和襄阳决策。

李自成在他造反生涯的前期,是采取流动的战略。因为这一战略,他被明朝称之为“流寇”。采取这一战略李自成也是被形势所迫。面对明朝的大兵围剿,敌强我弱,如果死守一个地区,只有死路一条。只有流动作战才能生存下来。

当时的实际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留在陕西划地而守的起义军,比如王嘉胤、神一元等都遭到了失败,或降或死。而采取流动作战的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大部分生存了下来。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李自成的实力逐渐增长,开始了建立政权的阶段。这个时候,手下的谋士为李自成提出了“行仁义、收人心”的策略。于是。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并四处散发歌谣,说“迎闯王,不纳粮”。这使得李自成迅速赢得了走投无路的百姓的拥护,实力迅速扩大。

李自成

李自成占洛阳,攻开封,在中原五败明军,占领襄阳。然后席卷荆襄,在襄阳建立了大顺政权,自称新顺王。建章立制,设百官,宣布“三年不征,一民不杀。”为了确定下一步的战略方针,李自成和部下进行了商讨,形成了著名的“襄阳决策。”

在商讨战略方针的时候,李自成的部下一共提出了三个方案供李自成选择:

一个是牛金星提出的“先取河北,直走京师”的方案。

一个是杨永裕提出的“先取金陵,断明朝漕运,再事北伐”的方案。

一个是顾君恩提出的“先据留京,势居下流,难济大事,其策失之缓。直捣京师,万一不胜,退无所归,其策失之急。不如先取关中,为元帅桑梓之邦,建国立业,然后旁略三边,资其兵力,攻取山西,后向京师,进退有余。方为全策。”

最后,李自成采取了顾君恩的建议,先取关中,再攻山西,占领北京的策略。不久,李自成歼灭从陕西来攻的孙传庭部,顺势攻占关中。然后改西安为西京,定国号西京。接下来出兵山西,占领北京,灭亡了明朝。

李自成起义地图

二、李自成政策的矛盾和襄阳决策的错误。

历史发展的这一步,看似十分顺利,可是,接下来风云突变。没有多久,吴三桂叛变,满清入关,李自成连连失败,被迫撤出北京,回到陕西。他的控制区接连叛乱,江山转瞬间失去大半。不久,李自成在满清的进攻下,身死国灭。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发生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就我来看,根源还是出在李自成的政策上。而他采取的襄阳决策,没有认识到他的政策上的缺陷,造成了他最后的失败。

李自成的政策缺陷就在于他号召百姓的口号,“三年免征”上。为了收拢人心,他四处传说“迎闯王,不纳粮。”可是有一个问题,《孙子兵法军争篇》中说的明白,“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不纳粮,他的军队如何生存?他的政权如何保持?

李自成

在李自成流动作战的时候,没有根据地,他为了生存,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随处对经过的地区富户进行征发。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在穷苦百姓看来,似乎也有“杀富济贫”的风范。但是,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光靠对普通富户的征发是无法满足需要的。

这个时候,攻占富庶地区,扩大控制区,依靠缴获和对敌对势力进行征发就成了主要的手段。李自成攻下洛阳,在福王处得到了大量的补充,成为他扩军的基础。后来李自成连续三次攻打开封,解决经济方面的困难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可是,我们看襄阳决策,这里面对李自成的政策缺陷没有提及一点儿。只是完全的按照军事观点来决策下一步的方针。那么,这个方针肯定是错误的。即便取得一定的成果,也会因为自己的缺陷走向失败。

正是由于没有财政的保障,李自成在与孙传庭的战役中陷入很大的被动。当时孙传庭的部下就对孙传庭说,“贼势大,不可敌,然襄阳野如赭,百万众何以供。”可见当时李自成财政上的压力。李自成急着占领关中,立足未稳就赶紧出山西,夺北京,也和他的财政危机有着直接的关系。

李自成进北京

但是,让李自成没有想到的是,整个北方,西北连年灾荒,积储有限。而河北地区多年战乱,尤其是满清几次入关,把当地破坏掳掠一空。寄以巨大希望的明廷国库则只有区区几十万两银子。这立刻让李自成陷入了困境。这一切,都是襄阳决策的错误造成的。

三、襄阳决策带来的恶果和李自成的失败。

为了摆脱襄阳决策的错误带来的影响,为了解决财政的危机,李自成不得不采取了大规模的“追赃比饷”行动。在北京,大顺政权成立了“比饷镇抚司”,由刘宗敏和李过主持,将明朝的勋戚文武大臣集中起来,严刑拷打,追赃助饷。虽然在短时间里,得到了大批的财物,缓解了大顺政权的财政压力,但是,也给大顺政权带来了灾难。

首先,追赃使得大顺军的军纪败坏。

本来大顺军进驻北京,军纪是很严明的。有敢于违反军纪的兵士,立刻就在大庭广众中处死。这使得大顺军赢得了百姓的支持。但是追赃行动开始后,军纪随之涣散,出现了很多违反军纪的情况。这一切都使得大顺军失去了北京百姓的支持。

第二,追赃使得大顺军将领的斗志消沉。

由于追赃行动,大顺军的将领从刘宗敏、李过起,都受益匪浅,一心安享富贵。以至于到出兵山海关的时候,李自成本来想让刘宗敏、李过带兵出征,可两人“耽乐深,无斗志,”只得自己带兵亲征。这对以后的战争带来了不良影响。

明末形势图

第三,追赃使得投靠大顺政权的明朝旧臣离心离德。

大顺进北京的时候,明朝留下的官员大部分都投效了李自成。本来这对大顺政权是一件好事。但是,大顺政权的追赃行动,直接触动了这些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得他们失去了对大顺政权的信任,有的官员甚至逃跑,严重削弱了大顺政权的行政能力。

第四,追赃使得一些本已经投靠李自成的势力降而复叛。

由于追赃,使得一些本来已经归顺李自成的势力又反叛和他为敌。这里面最突出的典型代表就是吴三桂。

吴三桂率领下的关宁铁骑是明朝末年硕果仅存的精锐。他本来已经投靠了李自成。李自成封他为侯,并发放了犒赏他部的金银。于是他带着军队向北京出发。但是,当他走到滦州的时候,知道了京城索饷的事情,听说自己全家受辱,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一怒之下,回师山海关,背叛了李自成。

山海关大战

李自成得知后,亲自率领大军前去平叛,谁知道遭到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和清军的夹击,大败于一片石。经此一战,李自成便一蹶不振。从此后,屡战屡败,直到丢失了所有江山,自己也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地主武装袭击而死。

我们可以看到,追赃行动直接给大顺政权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由于追赃行动,使得大顺政权失去了各个阶层的支持,使自己内部人心涣散,失去斗志。可是大顺政权面对财政危机也毫无其他的办法。刘宗敏就这样对劝告自己停止追赃的人说,“军兴日费万金,若不强取,安从给办。”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切都是那个错误的襄阳决策带来的恶果。

李自成败亡路线图

四、正确的襄阳决策。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当时的襄阳三策,来分析一下,李自成应该采取哪种方案。

首先,牛金星的取河北,占北京的方案。这个方案是可能成功的。因为当时在整个中原地区,明朝已经没有可以与李自成对抗的军事集团,也没有能够防御李自成的坚固城池。

但是,如果李自成直攻北京的话,如同顾君恩指出的,如果失败的话,很可能会退无所归。这时因为,当时明朝还有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山西宣大集团,陕西的孙传庭集团以及江南的左良玉集团。李自成很可能会顿兵在北京的坚城之下,被四方的勤王之兵围攻。所以说,这个方案过于急躁,不甚可取。

而顾君恩自己的方案,则是先取关中,收三边精兵,然后出山西取北京。这个方案在后来的实践中,已经证明是失败的。

而杨永裕的策略,先取金陵,截断漕运,再进行北伐。这个方案,依照现在来看,是稳妥的,应该是最佳方案了。可是它被顾君恩批评为迟缓。

李自成军队

这三个方案实际上是大顺将来的建国方略。牛金星是要求建都北京,杨永裕是建都南京,而顾君恩则是建都西安。随之而来的是战略重心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方案,都是以灭亡明朝为目的,但是,都是侧重于军事行动,没有顾及财政方面的问题。只有杨永裕的方案还沾点边。

李自成是陕西人,当然愿意选择在自己家乡建都,因此选择了顾君恩的方案。这里,他还有两个因素,一是孙传庭集团在陕西,对他威胁很大。一是关中形胜,易守难攻。可是,李自成君臣都没有想到过陕西自唐朝之后,就没有王朝在那里建都了。

这是因为,当地的生产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而从外地调运物资费时费力。这样,政治中心随着经济和军事的需要,向东部地区移动。建都西安,更加增加了大顺的财政压力。

而杨永裕的方案可以很好的解决大顺的财政危机。江南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是有名的富庶之区。它是明朝主要的财赋和粮食的提供地。如果李自成控制了这一地区,就能依靠当地发达的经济解决自己的财政问题,实现对百姓的“三年免征”允诺。

但是,要采用杨永裕的方案,就要把政治重心南移。统一天下,就要走朱元璋的老路。可是北伐成功在中国历史上是很难实现的。而当时的情况和元末不同,因此,李自成完全可以变通一下。

李自成

李自成可以吸收这三个策略中的正确因素,制订出一个合理的方案。

1、吸取牛金星的方案优点,把首都定在北京。当时有满清入关的威胁,天子守国门是必须的。也为了下一步与满清决战做准备。

2、吸取顾君恩的方案优点。击灭孙传庭集团,控制西北,收取三边精兵。孙传庭集团是当时唯一能威胁李自成的明朝军事集团,不消灭它,会给李自成的夺取天下的事业带来很大的阻碍。

但是,在消灭孙传庭集团后,李自成的主力不必入关中,只要派一员大将,领一部分主力夺取关中即可。随即收取三边精兵,一部分支援李自成的主力,一部分留守待命,准备下一步行动。

3、吸取杨永裕的方案优点。李自成留一部分兵力于襄阳,建设根据地。自己带领主力,顺流直下,夺取江南。左良玉屡次败给李自成,早就闻风丧胆。夺取江南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李自成

4、最后,在夺取金陵后,取江南赋税存粮,加上三边精兵,兵分两路,攻取北京。一路出山西,一路出江南,这个时候明朝已经奄奄一息,取北京灭亡明朝易如反掌。接下来,和满清决战,李自成的胜算大增。就即便失败,也可据山海关而守,开创大顺几百年朝代。

如果李自成采取了这个方案,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最终会取得明朝的天下。也不会有追赃的举动,也不会有吴三桂和明朝旧臣的背叛。在与满清的决战中,也不会出现一败之下,无家可归的局面。

结语:

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可以让事业走向成功,一个错误的战略决策会让事业走向衰亡。李自成的失败源自于襄阳决策的战略错误,而其他的错误都是战略决策错误的表现而已。

声明:文图均转载网络,内容未核实,如有侵,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