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时刻被对手绝杀,中国足球再一次在希望面前止步。这样的画面足够虐心,却也足够熟悉。也许此刻还会有人不解第94分钟的鲁莽犯规。怪罪教练换下依木兰的决定,埋怨刘诚宇的点球不进,门前错失良机,怒喷裁判“双标”。的确,比赛结束后120分钟内,网络上大体上都是声音占据主流。

带着情绪和有色眼镜去看球,到头来,他只关心结果是否符合预期。国家队各年龄段的比赛从来不缺乏流量,这种流量从来都不是理智占据主导。从自媒体到媒体人,他们熟稔驾驭这波流量的最佳策略,赛前争做狗头军师,赛后抢头排或拉或踩。
诚然,你我都不希望国家队的孩子们输球。在球场上,孩子们深知这场比赛获胜的意义。因此,他们寸土必争,绷紧神经的同时还要设法在场上显得气定神闲,不疾不徐,镇定自若。如果他们倒角过慢,赛后会被媒体数落为没有进取心。如果他们传球失误频频,赛后会被定义为基本功不扎实。如果他们错失良机,负责临门一脚的球员一定会被千夫所指。如果他们全场都踢得比对方好,只是最后时刻城门失守,所有球员都将一秒变“罪人”。

这便是国脚们的生存环境。他们比谁都努力,却没有足够的“赎罪空间”。就像一个差等生,希望通过10年寒窗,改变家长,老师,同学们对他的偏见。他可以在前面的模拟考试中连续闪光,却不小心在最后一测中马失前蹄。这一次成绩的不理想,会将偏见,成见带回。
三场小组赛,这支国青,众人拾柴火焰高,享受着各种无脑吹捧。灭韩,剿日,即便1-2不敌袋鼠,这些虚妄的信心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得到加强。那种感觉是,世青赛在向我们招手。下一轮无论是碰到伊拉克,还是沙特,不过是走个程序。自媒体有一万个理由会告诉你,无论对手是谁,都是上上签。其实,这些球员更想安安静静的踢球,享受比赛,享受与高手过招提升自己的乐趣。结果踢得一场比一场好,各种声音闻着味就摸了过来。
回到这场比赛。国青创造了足够多的机会,这印证了这支国青有清晰的体系和进攻套路,错失机会本就是足球比赛的一部分。尤其在错失点球机会后,这支国青并未陷入慌乱,在这之后他们依然有机会吃掉对手。这在成年国家队身上是几乎看不到的特质。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支国青拥有变节奏能力,狂攻无果后,他们会主动降速。当对手体能滑坡,他们会突然提速。防守时不盲目大脚开球,三两人之间的短传配合赏心悦目。
而最后一刻功亏一篑,这大概就是国青们距离世青赛真实差距的生动写真。防守注意力在最后一刻走神,这是过去历届国家队逃不开的顽疾。对犯规时机的把握,对裁判吹罚尺度的把握,对比赛动态的观察。这些都是这届国青需要成长的地方,也是中国足球需要深刻反省的地方。

尽管未能实现时隔20年再入世青赛的壮举,但这届国青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足够多的惊喜。20年都已经熬过来了,何妨再等4年,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