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更换63名中高层,上汽集团在酝酿什么?

宗艺轩说汽车 2025-02-20 21:33:19

中国汽车市场的“老大哥”上汽集团,最近动作频频,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不禁让人好奇:这头沉睡的狮子,是要醒了? 上汽曾经风光无限,连续十几年稳坐国内汽车销量冠军的宝座,但近年来,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冲击和自主品牌的崛起,上汽似乎有些力不从心,销量下滑,利润也跟着缩水,曾经的辉煌似乎正在褪色。 有人说,上汽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慢了半拍;也有人说,上汽体量太大,转型就像巨轮转向,没那么容易。 那么,上汽这次的“大动作”——“大乘用车”战略,究竟是亡羊补牢,还是病急乱投医?能否让上汽重回巅峰,我们拭目以待。

上汽的困境,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汽车制造商的一个缩影。曾经依靠合资品牌躺赢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自主品牌崛起、新能源汽车浪潮汹涌而来,让这些老牌车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上汽通用的销量断崖式下跌,就是最直观的例子。曾经百万辆的年销量如今腰斩再腰斩,令人唏嘘。 上汽大众虽然下滑幅度没那么夸张,但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合资品牌的光环正在逐渐褪去,消费者越来越青睐性价比更高、技术更先进的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车型。 上汽自身的自主品牌荣威、名爵虽然也曾有过高光时刻,但始终没能站稳脚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掉队。 内忧外患之下,上汽不得不寻求改变。

“大乘用车”战略,是上汽给出的答案。简单来说,就是把上汽乘用车、上汽国际、创新研发总院、零束科技以及海外出行这“五根手指”捏成一个“拳头”,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个战略的核心目标非常明确:降本增效。 通过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内耗,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最终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这听起来很合理,也很有必要,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非易事。 整合不同部门、不同品牌,必然会涉及到人员调整、利益分配等 sensitive 的问题。 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让“五根手指”真正形成合力,是对上汽管理层的巨大考验。

此外,上汽还引入了华为的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希望通过优化研发流程,加快产品迭代速度。 华为在ICT领域的成功经验能否复制到汽车行业,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但至少可以看出,上汽正在积极寻求外部合作,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还提出了“大单品”开发模式。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平台化和规格化,打造爆款车型。 这种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大幅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但风险也同样存在:如果平台本身存在缺陷,或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那么所有基于这个平台开发的车型都会受到影响。 就像押宝一样,押对了,就能赢得盆满钵满;押错了,则满盘皆输。

上汽的转型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特斯拉、比亚迪等强敌环伺,留给上汽的时间并不多。 另一方面,中国汽车市场仍然充满潜力,随着消费升级和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还会持续提升,这也为上汽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从2024年的数据来看,上汽自主品牌的终端销量占比已经达到了60%,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上汽对合资品牌的依赖仍然较重。 2025年1月,上汽自主品牌的销量占比进一步提升,这表明上汽的转型策略正在初见成效。 但是,这仅仅是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

上汽要做的,不仅仅是推出几款新能源车型,更要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充电网络、智能驾驶技术、售后服务等等。 此外,上汽还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形象和用户口碑。 曾经的“国货之光”荣威,如今略显黯淡,如何重塑荣威的品牌形象,是上汽需要思考的问题。 名爵的定位比较年轻化、运动化,但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突出重围,也需要上汽拿出更有力的策略。 飞凡作为上汽的高端新能源品牌,能否与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品牌抗衡,还需要市场来检验。

上汽的未来在哪里? “大乘用车”战略能否奏效? 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上汽必须改变,必须创新,必须迎难而上。 这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斗,上汽能否打赢这场仗,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命运,也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 上汽的转型,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升级,更是观念上的转变。 从“跟随者”到“引领者”,从“制造”到“创造”,上汽需要重新定义自己在新时代的定位。 5000多万辆的年销量,庞大的产业链,数万名员工,上汽这艘巨轮能否成功转向,我们拭目以待。 希望上汽能够把握住这次转型升级的机遇,重塑辉煌,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贡献更大的力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进则退,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0 阅读:0

宗艺轩说汽车

简介:宗艺轩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