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特朗普终于加税,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然而,这一政策愿景注定难以实现,其根本症结在于美国已丧失了支撑制造业复兴的核心要素——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工程师队伍。
从表面上看,美国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先进的技术储备,建设现代化工厂并非难事。然而,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硬件设施,更在于人力资源的质量和规模。现代制造业需要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工程师和管理人才,而美国当前的劳动力市场恰恰在这一关键环节存在致命缺陷。
根据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的研究,美国约60%的劳动力仅具备小学文化水平,高中生的数学和阅读能力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排名倒数。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数据显示,仅有36%的美国高中生达到数学熟练水平,而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表现更是远逊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制造业强国。这种教育断层直接导致美国本土产业工人和工程师的严重短缺,使得“制造业回流”缺乏最基本的人力支撑。
这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美国教育体系的系统性衰退。过去几十年,美国公立教育质量持续下滑,尤其是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基础教育严重不足。许多公立学校因经费削减、师资匮乏和管理混乱,无法提供高质量的理工科教育。
相比之下,中国、印度等国家每年培养数百万STEM专业毕业生,而美国本土学生的理工科竞争力却不断下降。
这让美国在人工智能、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严重依赖外国人才,主要是留学生和移民。英伟达CEO黄仁勋曾坦言,美国人工智能领域近50%的高端人才来自中国、印度等国家。如果美国无法在本土培养足够的技术人才,所谓的“制造业复兴”只能是空中楼阁。
硅谷的科技巨头中,超过40%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是移民或外国留学生。
更严峻的是,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已持续数十年,许多传统工业区的技术工人老龄化严重,年轻一代对制造业的兴趣大幅降低。
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未来十年美国将面临超过200万制造业岗位的人才缺口。即使政府投入巨额资金补贴企业建厂,如果没有足够的熟练工人,这些工厂最终仍可能因生产效率低下而失去竞争力。
人才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更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教育体系改革、职业技术培训和社会文化重塑,目前这方面,美国连改革的影子都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