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历史的浩瀚星空中,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一颗最为耀眼的星辰,他以卓越的雄才大略和非凡的政治智慧,开创了彪炳史册的大唐盛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书写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时年50岁。褚遂良作为深受太宗器重的大臣,怀着悲痛之情撰写了《文皇哀册》,以表达对君主的深切悼念。

关于此作的版本,有日本高岛菊次郎所藏《宋初拓文皇哀册》本、明严澂的勾摹本等传世,墨迹本多为宋人的双钩填墨本。

褚遂良的书法以清劲秀雅著称,在唐代楷书中属于上乘水平。《文皇哀册》中其笔法更是炉火纯青,每一笔都精准有力,既保持了楷书严谨的法度,又融合了行书灵动流畅的风格,宛如谦谦君子一般。

此作最大的特点,就是行笔收放自如,结体疏朗开合,用笔姿态千变万化,一个字呈现多种气象。其用笔灵活圆转,起笔有时横入直出,收笔四锋藏尾,捺画轻灵飘逸,曲笔凝重劲健,既保证了唐楷严谨的法度,又继承二王气韵,刚柔并济、空灵婀娜。




关于褚遂良的《文皇哀册》,有一定的争议。原帖无撰、书人姓名,宋以后传为褚遂良撰并书,但因为与米芾《向太后挽词帖》的风格很像,后人大都认为是日本高岛菊次郎所藏《宋初拓文皇哀册》本乃米芾之临本。

米芾行书《向太后挽词帖》
放大看《文皇哀册》,轻盈灵动,清秀妍美!后世对《文皇哀册》的评价颇高。如王世贞评“此册遒逸婉畅,极有好致,盖以萧散古淡胜”,赞赏其书法的遒劲飘逸、婉转流畅,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高雅的格调;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褚书《哀册》《圣教》,并为无上珍品”,将此帖与王羲之《圣教序》相提并论,足见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