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七《梦华录》快大结局,我发觉看到现在我最佩服的女人是柳岩演的三娘。或许是先前跳过一次河,真正靠近过死亡,来东京以后的她,遇事待人总是格外通透。
她是一个乡村野妇,也是一个杀猪匠的女儿,为了给丈夫凑本钱做生意曾经杀过几年猪。勤劳、干练、热心是她身上最显而易见的优点。一个人会不会背叛你取决于他是怎样的人,而不取决于你是怎样的人,三娘的第一段婚姻便是所托非人。
“老实人”傅新贵拿着三娘的本钱做生意,却处处嫌弃三娘曾经是个杀猪的,嫌她粗鄙泼辣。傅新贵本质上就是那种渴望不劳而获的懒汉,之后与一有钱寡妇私通,写下一封休妻书强迫三娘按下手印。其实,这样的男人不要也罢,留着也是负累。令三娘无法释怀的是她怀胎十月生下的、疼到大、养到大的亲儿子傅子方也抛弃了她。认那寡妇做娘时傅子方那副小人得志的嘴脸,比起他爹,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娘意外来到东京,即便在东京开始了新生活,心里依然时常惦记傅子方,偷偷抹眼泪。亲情骨血,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毕竟太难割舍。带入三娘,会替她心痛;而作为屏幕前的一个观众,又只想替她狠狠教训傅子方这个小孩儿。三娘在东京遇到良缘,沦落成乞丐的傅子方却突然出现。他不允许他的母亲再嫁,甚至以死相逼,出言侮辱自己的母亲,话里话外充斥着糟粕思想。
他觉得即便爹休了娘,娘也要为了自己这个亲儿子守住所谓的“贞洁”牌坊,并说爹不在了就得听儿子的。没想到离了三娘之后流落街头,都没让这孩子对三娘生出半分歉意。
很难想象,三娘这么好的一个女人,为什么会养出傅子方这样一个“小白眼狼”?剧情在暗示什么呢?或许在暗示现实生活中没那么多“洗白”,坏不分老人还是小孩,坏就是坏。分析傅子方的性情,背后的原因可能有三。封建的地方风气及学堂教育。本剧的主题是女性自立自强,剧中的女人虽然可以出来谋生,但在过程中仍然会受到很大的社会面阻力,有歧视、有轻视。在繁华迷人眼的东京城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文化相对单一的钱塘县。因为生活圈子小,人心可以感知到的风气更为浓烈。男尊女卑,这是傅子方的生长环境。环境熏陶着他的认知。另外,傅子方读书,可他自己对此并不上心,学艺不精,经常逃学。想必他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也只是那些利己的压迫思想,所以他用书本里的话谴责三娘时,才会振振有词。
其父傅新贵的言行灌输。现代人有句话:一个家庭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爸爸对妈妈的爱。这句话有一定的参考性。观察一下生活,那些看起来其乐融融的家庭,通常男主人对女主人很好。如果爸爸懂得爱惜妈妈,那么孩子也会学着如何保护自己的妈妈。小小的孩童,尚未学会表达,但他们的心灵却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敏感,父母的言行、家庭的氛围,都会对孩子起到耳濡目染的效果。傅子方的父亲傅新贵戏份不多,但出场的几次都在跟三娘唱反调。看得出,三娘为家为孩子,傅新贵只为自己。
他不仅把这种不和睦的氛围传递给了傅子方,还常常对着傅子方说一些嫌弃三娘的话。因此你看,傅新贵身上的毛病,傅子方全都有:傍大款、自私利己、忘恩负义。
棍棒教育的“反作用力”以上是傅子方背叛母亲的外因。内因或者说诱因可以从三娘身上看。按理说,一个家庭里对孩子产生影响的,不太可能只是父亲或者母亲一方。为什么三娘的好,傅子方一点都没学到呢?我猜是三娘的教育方式起了反作用力。
三娘文化不高,但她知道孟母,她视孟母为榜样,同样的,她也把傅子方的学业看得无比重要,却忽略了傅子方自身的意愿。她希望傅子方有出息,将来能高中进士让她穿上凤冠霞帔。为了实现这个单方面的愿望,她对傅子方过于任劳任怨,只要求他把书读好。过程中可能也会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很不凑巧,傅子方不喜欢读书,又有一个跟他堪称“一丘之貉”的爹傅新贵。目标不一致,又有人撑腰,那么在这个家庭里面,三娘就是被孤立的。
这种情况下她如何管束傅子方?主要依赖于棍棒,经常是傅子方在前面跑,她拿着棍子在后面追着打。通过傅子方对她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绝对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最失败的案例。对待思想未长成的孩子,父母一味压迫而不加以引导,后果可能是将孩子推向别处,因为他根本就不理解何为苦心。只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棍棒。
显然,三娘纵有慈母心,也只是将儿子推向了傅新贵,最终跟着傅新贵反过来伤害他。
一点追剧感悟,跟大家分享。文末,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