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诊所里遇到一位78岁的王阿姨,她独自一人来看病,身形佝偻,神情落寞。闲聊中,她向我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如同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也让我对亲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王阿姨年轻的时候,父母早逝,她一手拉扯大了比自己小十岁的弟弟。或许是出于补偿心理,她对弟弟一家,尤其是侄子,格外关照。侄子要买房,她倾囊相助;侄子要结婚,她又慷慨解囊。她就像老母鸡护着小鸡一样,把侄子的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而对自己的两个女儿,她却显得有些冷漠。女儿上大学的学费,都是靠自己打工挣来的。她总觉得女儿迟早要嫁人,是“泼出去的水”,只有侄子才是自己真正的依靠。
可世事难料,去年王阿姨摔了一跤,住院半个月,侄子一次也没来看望过她。后来更是听闻侄子一家准备移民,连招呼都没打一声,就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那一刻,王阿姨感觉自己的心像是被掏空了一样,曾经的付出和期待,都变成了一场空。
幸好,王阿姨的小女儿得知情况后,立刻把她接到了自己家照顾。曾经被她冷落的女儿,如今成了她唯一的依靠。这就像春天播下的种子,到了秋天终于收获了果实。而她曾经精心呵护的“叶子”,却在寒风中飘落,不知所踪。
王阿姨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张阿姨。她也是个“重男轻女”的典型,把所有的爱和金钱都倾注在了侄子身上,甚至不惜卖掉老家的房子,也要给侄子在城里买新房。可侄子结婚后,对她却越来越冷淡,连过年都不来看她一眼。反倒是她那个从小被她忽视的女儿,每周都去看望她,给她带去生活用品和精神慰藉。
这就像两位园丁,一个把所有的肥料都浇在了野草上,结果野草疯长,却挤占了花朵的生长空间;另一个则悉心照料着花朵,最终收获了满园芬芳。
我还认识一位李叔叔,他只有一个女儿,但他从不觉得这是遗憾。他常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比儿子贴心多了。”他把女儿视若珍宝,倾注了全部的爱和心血。如今,他的女儿事业有成,也把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李叔叔年过七旬,依然精神矍铄,这与他女儿的悉心照料是分不开的。
这就像一位果农,他精心培育着一棵果树,定期施肥、浇水、修剪枝叶,最终收获了累累硕果。
还有一位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她的故事更令人深思。她年轻时家境殷实,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把大部分财产都给了侄子,希望他们能给自己养老送终。可到了晚年,她却发现那些曾经对她百般殷勤的侄子侄女,一个个都躲得远远的。而每个月来看望她最多的,反而是她从来没指望过的外甥女。
这就像一个商人,他把所有的资金都投资在一个风险极高的项目上,结果血本无归。而他忽略了那些稳健的投资,错失了获得稳定收益的机会。
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亲情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只有用心去呵护,才能源远流长。而偏见和执念,就像河道中的礁石,会阻碍亲情的流动,最终导致河流干涸。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也不能决定兄弟姐妹的想法,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对待自己的子女。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都值得被爱和尊重。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不如好好珍惜自己的儿女,用心去浇灌这棵属于自己的“亲情之树”,让它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人生苦短,不要让偏见蒙蔽了双眼,也不要让执念左右了人生。用心去爱,用爱去温暖,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应该做的事情。因为在人生的暮年,能给予我们温暖和慰藉的,永远都是那些被我们真心善待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