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高桥镇,因为镇内有一座古石拱桥名叫高桥,镇以桥名高桥镇。
高桥始建于北宋徽宗赵佶重和初年,即公元1118年,桥额南北两侧各刻四字,南额:文星高照;北额:指日高升,都含有“高”字,故名“高桥”,上榜“甬上十佳名桥”。
高桥建成9年后,公元1127年3月,徽钦二宗被金人掳去,北宋倾亡。
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开启了南宋时代,公元1129年,金军长驱直下,康王逃经明州,上演了著名的宋金高桥之战,也发生了“村姑救康王”的故事。
万斯同诗云:
高宗航海驻鄞邦,曾把高桥作战场。
却恨元戎轻纵敌,复教兀术渡钱塘。
高桥镇内的康王公园,就是为了纪念“村姑救康王”的这段历史故事。
黄泥村外泥墙黄,话说小姑本姓章。
侬已报君愿死节,赏他女子尽封王。
指挥高桥之战的将领是浙东制置使张俊,斩获甚众,阻挡了金军铁蹄,康王得以经舟山而逃脱至温州。
公元1130年正月,金军的援军抵达,张俊以护驾为由撤退台州,明州城破,惨遭屠城之难,宁波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场浩劫,二十万众,幸存数千人。
公元1141年,张俊参与迫害岳飞,后来成为了岳飞墓前四跪像之一。
在航运交通繁盛的时代,高桥之下,舟楫往来不停。
从东到西穿越高桥镇的河流,称为西塘河,是浙东运河宁波段的主要水路,也是宁波通往绍兴、杭州,连接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航道,是中国大运河的最南端。
历代官员学子、行商军旅,必经西塘河,出城北上,因此西塘河又称为官塘河。
宁波轨道交通一号线开通运营后,高桥镇实施了西塘河沿线景观改造工程,千年西塘河变身为西塘河公园。
从高桥沿西塘河东行,梁祝地铁站旁边的西塘河上,有座古石拱桥名叫上升永济桥,桥边建有埭母娘娘殿,俗称半路庵,故又名半路庵桥。
始建于清代乾隆丙辰年,即公元1736年,叠石固堤,结洞为桥。
桥身上的两幅对联与桥名构成了一首藏头诗,两幅对联的第一字,连起来就是桥名“上升永济”。
上跨长虹路通两岸,升看朝旭彩映中流。
永固津梁基安磐石,济人功德惠胜乘舆。
从新桥继续沿西塘河东行,在芦港地铁站与长乐地铁站之间,西塘河又有一座古石拱桥名叫新桥,始建于明代朱元璋洪武丙寅年,即公元1386年,历经六百多年岁月沧桑,曾将多少行人送抵彼岸。
桥板桥栏雕刻精美,桥身上的道道纤痕,如同永恒的文字,铭刻着代代纤夫负重前行的身影,依稀可见曾经舟楫往来不停的繁忙盛景。
人类前行的步伐,艰辛而沧桑,古今多少事,尽付纤痕中。
交通出行方式改变,河流运输和石拱桥,皆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高桥镇芦港村有座古寺名叫接待讲寺,始建于北宋大观三年,即公元1109年,明代永乐年间寺废,清代康熙年间圆空重建寺于旧址。
1909年,圆瑛法师担任住持,复建道场,建“一吼堂”、兴办“佛教讲习所”,大振宗风。
寺院地处西塘河畔,曾经从杭州方向来的船只沿着西塘河东行进城,作为接待四方僧人、居士之处,故名“接待讲寺”。
圆瑛在《接待寺契簿序》中说,“高僧辈出,产业丰饶,僧侣众多,规模宏敞,与天童育王共称鼎足。”
接待讲寺历史变迁,风云跌宕,上世纪五十年代,接待讲寺被改作粮库,九十年代,在天童寺方丈广修的建议和奔走下,终于复归寺产,近年逐渐恢复建置,辉煌重现。
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今日高桥镇内已是现代化的繁荣城镇,高楼林立间,古韵犹存。
康王公园、上升永济桥、新桥、接待讲寺,千年岁月浓缩,古今交融,历史风烟变迁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