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遭遇大病却无力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时,你会在互联网平台上发起筹款吗?
近日,艾瑞咨询发布了《2024大病网络众筹用户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的一些调研数据引发了网友的关注。报告显示,目前各类重大疾病平均花费39万,受访者平均筹款目标为22万元,但在多次众筹后仅有1成用户筹集到所需金额,超过8成受访者后悔未购买商业保险。
#90%大病患者众筹不到足够医疗费#这一话题也登上了微博热搜,网友表示,“众筹能作为一种临时应急的方式,应对大病还是要提前为自己准备保障。”
而在关于“普通人可以采取哪些手段为健康兜底”的投票中,近7成人都选择了“提前将风险转移,配置健康险”。
可见,相比于网络众筹的局限以及不确定性,人们更倾向于具有确定性更高的保险。
众筹作为社会救助的一种新形式,为许多大病患者提供了一线生机。
它凭借互联网的传播力量,短时间内聚集社会爱心,为患者筹集治疗费用,成为不少患病用户事后救急的兜底方式。然而,《报告》显示,众筹用户平均筹款目标为22万元,实际筹得的平均金额却只有3.8万元,仅17.2%的筹款目标得以实现。
这反映出众筹在解决大病经济压力方面的局限性。
一方面,众筹的效果高度依赖于信息的传播效率和公众的关注度,而这些因素不受个人控制,使得众筹充满了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众筹过程中,求助者往往需要公开个人病情和家庭状况以增加可信度,这种做法虽然有助于吸引关注,但也可能侵犯隐私,伤害求助者的尊严。
报告显示,超过8成的受访者后悔未购买商业保险,超7成受访者在病后主动为家人购买商业保险,或其亲友自发购买。众筹让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审视保险的重要性。众筹只能作为极端情况下的应急措施,无法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
有网友表示:想要有效的预防大病,还是得提前做好自己的医疗保障,医保+惠民保+商业医疗险全套配齐。另外一定记得定期体检,再多的保障也比不上早发现早治疗。
与众筹相比,保险以其事先规划、风险分担的特性,成为更为可靠的风险管理工具。
大病众筹发展了10年,其渗透和覆盖面非常广,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会在朋友圈看到过他人发起的众筹,除了捐款以及感叹生命的无常,很多人也会想到:如果有一天这事也落在自己或者身边的人身上,那该怎么办?
这也是大病众筹发展的这些年来,对人们保险意识的推动作用。
此外,近年来, “惠民保“这些政府推动的保险普惠政策,还有诸如互联网保险平台积极进行用户教育,都让国民的保险意识得到极大加强。
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在关注保险,甚至把保险当作是一种刚需。在小红书,有关“保险”的笔记高达140万多篇。
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蚂蚁保数据也呈现出大众化、年轻化的趋势。数据显示,在平台上购买商业医疗险的消费者中,35岁以下的占比约55%。这部分年轻群体对商业医疗保险的满意度超过70%,并普遍打算长期参保。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对个体风险管理和健康保障越重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超过65%。
关于买保险,有三条建议,这可能对大部分人的情况都适用。
一是,先保人,再保财。
人生三大风险:意外、疾病和养老,最难预知和控制的就是意外和疾病,而保险的保障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这两类保险上。
保险是为了转嫁风险,而不能一味地考虑投资。科学的保险规划,应该先从意外、健康险做起,有了这些最基本的保障,再去考虑其他的险种。
二是,要趁早,越早越划算。
可是我们现在看到,重大疾病已越来越年轻化。如果等风险到来时再想起保险已经晚了,保险是未雨绸缪的一种科学规划,我们应该及早地树立起这种风险意识。
三是,需要科学规划和专业的建议。
买保险时候,很多人会有三个关键问题:买什么、怎么买、买多少?
这其实涉及到保险规划,需要专业的人或者平台协助,提供科学的规划和建议,更好地做保障。不管是互联网保险平台还是线下保险代理人,都提供了相应服务可以更好地帮助用户解决保险配置的问题。
我国商业保险在经历了几十年发展后,行业规模迅速壮大,民众认知程度也越来越高,但离全民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代年轻人风险意识相较于上一代明显增强,是非常好的趋势,也让保险行业能够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稳定器、经济减震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