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香港《新晚报》刊登一篇毛主席时代文章,真实描绘那时代真相

横笛休吹塞上声 2024-12-13 22:23:02

您是否曾想过,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中国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科技强国之路的?让我们穿越回1975年,通过香港《新晚报》的一篇报道,看看当年的中国有多”牛”!

就说计算机吧,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觉得人手一部电脑很平常,但在1975年,咱们国产的每秒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可是震惊了整个科技界!这就跟现在的”国产芯”一样,让某些唱衰中国的人狠狠打了自己的脸。北大和北京电子公司的科研人员,顶着”三年自然灾害”的余波,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这成就,就像现在的”华为突破”一样,给当时的中国人打了一剂强心针。

再瞧瞧黄浦新港的建设,这可不是盖个码头那么简单。它就像是上海这座魔都的”新大门”,敞开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新篇章。要知道,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能建成这样一个现代化港口,那可真是”卧槽,牛逼”的存在!

农业方面更是不含糊。浙江省农科院可没闲着,一口气搞出了十多种优质水稻品种。这些”金种子”,就跟现在的”袁隆平超级稻”一样,为解决老百姓的”米袋子”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人可能会说:”这些成就算啥?现在的成就不是更厉害?”但别忘了,正是这些看似”小打小闹”的突破,为咱们后来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基础。就像盖房子,没有这些基础,后面的高楼大厦从哪里起?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996”(当然那时候可能是”007”),是全国上下一条心往前冲的劲头。放眼全球,当时能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取得如此成就的国家,真是凤毛麟角。

回望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沉醉于过去的辉煌,而是要学习老一辈的”莽劲儿”。现在的年轻人常说”打工人打工魂”,其实咱们的老一辈才是真正的”卷王”啊!他们用实干精神告诉我们:再难的事,只要肯干,就没有做不成的!

据《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多家媒体的历史资料记载,这些成就的取得,既有领导层的正确决策,更有基层群众的积极参与。这种上下一心、自力更生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现在提倡的”中国力量”的源头吗?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