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飞狗跳”的家庭里,孩子能有松弛感?

教育思享 2024-10-30 22:20:45

关于培养孩子的松弛感,一件让我记忆犹新的事情,是某次看一档亲子节目。

节目里,镜头一边捕捉孩子认真投入地拼图,一边对准了那位在旁边“监督”孩子的家长,眉头紧锁,手不住地摆弄,好像自己才是那个拼图者。

孩子稍有停顿,家长立刻扑上去开始指点。

短短几分钟,孩子的神色从轻松到焦躁,再到一脸困惑。

后来,这个孩子一回家就躲进自己的房间,不再提拼图,甚至连家长的敲门声都不回应。

这一幕真是让人唏嘘:

我们总说希望孩子成长快乐,但许多家长的潜意识中,“快乐”和“放松”仿佛不在培养目标之列。

更深一步来看,很多父母自己都缺少那份“从容”,又怎么去“传递”给孩子呢?

不得不说,在这个快速运转的世界里,孩子的松弛感变成了一种“奢侈品”,这不仅关乎孩子的个性和成长,更是一个家庭的心理氛围的折射。

但是,想让孩子拥有内在的平静,家长首先要明白,松弛感是一种自然状态,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适当的引导下,让孩子能够接纳自己和生活中的不完美。

这样一来,孩子自然会学会坦然面对挫折。

01 宽容的环境才有松弛的孩子

松弛感,是需要适度“留白”的。

不少家长总是习惯于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比如,孩子作业做得慢了些,急得不行的家长立刻替孩子写上几笔,像急于完成一件事的生意人,生怕落后分毫;孩子弄坏了玩具,又是不停责备,语气强烈,满是失望。

其实,这种环境里,孩子不可能学会真正的“放松”——他们只会觉得自己随时需要“达标”,随时可能“不及格”。

那么,宽容的环境到底意味着什么?

通常来说,这意味着放下那份无用的“高标准”,让孩子慢慢体验、感受和成长。

比如说,孩子在院子里玩泥巴,满手都是泥,衣服上也是点点污渍。

隔壁的家长一脸尴尬,赶紧跑来“劝说”:“你这样不对呀,弄得一身脏,衣服又得洗……”而孩子的家长笑笑,说:“让他玩吧,衣服脏了可以洗,孩子开心就好。”

这样的宽容,会让孩子感觉到,他的体验比干净的衣服更重要,这就是一种松弛感的底气。

有意思的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反而比那些整日提心吊胆的孩子更有责任感,也更懂得珍惜自己和周围的资源。

因为,这种适度的宽容让他们明白,有时完美并不重要,快乐才是生活的要义之一。

02 家庭氛围决定了孩子的内在状态

家里氛围宽松,孩子心里自然从容。

有位心理学家曾提到,父母的情绪状态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极大。

比如,一位母亲在厨房里做饭,爸爸在客厅里看电视,突然传来“咚”的一声,孩子玩闹时打翻了一个玻璃杯,杯子瞬间碎成一地。

这时,妈妈从厨房探出头来,一脸惊恐,立即大声训斥:“你怎么又闯祸了!”而爸爸也从沙发上跳起来,脸上写满无奈和烦躁。

孩子看到家长这种表情,心里早已打起鼓,恐惧和自责一股脑地涌上心头,原本好心情瞬间化为乌有。

下次遇到这样的事,孩子只会变得更加小心翼翼,生怕引来父母的责备。

与此不同的是,有些家庭中,父母会用更加温和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失误”。

就像一个孩子刚学会骑车,突然摔倒在地,家长赶紧跑过来,但不是责备,而是关切地问:“摔疼了吗?下次咱们试试慢慢来,不急。”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不会害怕犯错,因为家人对他的宽容让他有信心面对失败。

显而易见,这样一种家庭氛围,才是松弛感的土壤。

03 允许孩子尝试失败,远比追求完美重要

让孩子拥有松弛感,不是让他们在成功中“安居乐业”,而是让他们勇敢面对失败、从容接受不完美。

这种自信和放松,正是来源于敢于尝试,甚至敢于失败。

很多家长往往期望孩子每件事都做得完美,但孩子的成长路径岂会按着期待的方向展开?在失败中成长,才是每个人从懵懂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比如说,当孩子想自己动手做手工、参加比赛,哪怕失败了又何妨?

失败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更广阔的起点。

一位孩子去参加舞蹈比赛,结果表演时紧张得忘了动作,台下父母不但没责备,还在结束后说了一句:“下次忘了就再补回来,先记住这份勇气就够了。”

正是这句话,给了孩子无穷的力量,让他在下次演出中,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一个松弛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个松弛的家庭。

我们为人父母,肩负的不仅仅是引导、教育,更是一个无形的氛围塑造。

与其追求完美,倒不如偶尔停下来,与孩子一起“偷得浮生半日闲”,享受彼此的陪伴。培养孩子松弛感,不是教孩子懈怠,而是让他们懂得人生中的起落浮沉都是过眼烟云,真正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从容、平静。

所以,不必苛求孩子时时完美,给他们一个可以放松的成长空间,允许他们犯错、失败、探索;家长也不妨在一些小事上放手。

陪伴孩子一起走过失败与成功,努力接受孩子的一切,才是真正明智的父母。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