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的时刻,往往来得猝不及防。
一瞬间,那个曾经甜甜地唤你一声“爸爸妈妈”的小家伙,如今却摇身一变,带着一股满不在乎的劲儿,开始在家里“指点江山”。
他们不再接受你提供的建议,不再听你的叮嘱,甚至直接怼回来,表情里仿佛写着“我比你更懂这个世界”。
这时候,许多父母心里的那根弦就绷紧了——恼怒、失落、无奈,接踵而至,控制欲更是按捺不住地冒出来。
或许有人会不禁感叹:“这孩子是不是长歪了?”
其实,这并不是孩子“长歪”的信号,而是青春期悄然而至的证据。
青春期的到来,让一切都变得不一样。
就像一场难以预测的天气变化,晴空霹雳、风云突变——你准备得再充分,也无法阻止那股叛逆的狂风席卷而来。
这个时期的孩子,内心的世界仿佛在被不断扩展,但这扩展的过程,伴随着的是一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性的凸显。
有趣的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眼里的世界和以前全然不同。
曾经无所不能、被高高仰望的父母,突然之间变成了“普通人”,甚至是“爱管闲事的普通人”。
爸爸的威严、妈妈的慈爱,全都被质疑、挑剔和顶撞所代替。
曾经你为他挑选的衣服,如今变成了“老土”的代名词;曾经最爱听你讲的故事,现在成了“不值一提”的唠叨。
而这些变化的背后,正是青春期孩子最真实的心理写照。
他们生理上看似接近成人,却在心理上还徘徊在成长的边缘。他们渴望自主,但又不懂如何独立;他们追求个性,但还没找到真正的自我。
面对这样的孩子,越想控制他们,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为他们的本能就是对抗一切束缚。
01 越想掌控,越失控青春期孩子对权威的挑战,有点像是新手司机面对一辆车子,你越想死死抓住方向盘,车子却偏偏摇摇晃晃。
过度的控制和干涉,反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叛逆。
比如有天,我儿子突然宣布要把房间刷成黑色,说黑色“代表自由”。
我当然不乐意,这不是鬼屋吗?
于是我和他大吵一架,最后还是拗不过他,只能妥协让他刷。
刷完之后,他却发现黑色的墙壁让房间看起来像个监狱,一周后哭着找我说要重新刷回白色,还说“白色其实更高级”。
我忍住笑意:“要不,再试试彩虹色?”
他却严肃地表示:“爸爸,你别干涉我的艺术追求!”
看着他一脸认真的样子,我只能感慨:这孩子呀,还是得让他自己撞墙才明白道理。
02 讲道理是最没用的想通过道理让青春期的孩子“回心转意”?那可真是缘木求鱼。
这个阶段的孩子,最讨厌的就是被“教育”,你讲得越多,他们越听不进去,甚至故意反其道而行。比如说有段时间,我儿子迷上了一种奇怪的发型,像刺猬一样四面八方竖着,我看着别扭极了,试图跟他讲道理:“你这样以后怎么找工作?”
他满脸不屑地回了一句:“将来公司会看我的能力,不会看发型!”
我忍着气劝他:“那至少等你能力有了再换发型啊。”他顿了顿,突然说:“那我现在就得提前锻炼出无所畏惧的自信!”
说完,他走进理发店把头发剪得更刺眼了。
我彻底败下阵来,心想这孩子真是宁愿撞南墙,也不愿意听一次劝啊。
03 控制不住的,倒不如放一放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是被拉得越来越紧的橡皮筋。
你越是想要控制,越有可能拉断那根弦。与其强硬干涉,不如给他们一点空间,反倒可能会有意外的效果。比如说前阵子,邻居家的女儿突然对纹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跑来和妈妈说她想要一个巨大的图案纹在肩膀上。平时一听这种要求,大多数家长肯定要跳起来反对,但这次领居大姐心里一转:“不如换个方式试试。”
于是她笑着对孩子说:“那就去吧,不过你要是后悔了可别怪我啊。”
她愣住了,没想到妈妈会同意,反倒开始犹豫了。
几天后,她跑回来和妈妈说:“我决定还是先试试贴纸纹身吧!”
每次说到这里,邻居大姐都哈哈大笑,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当时急着反对,看来有些事情不用控制,顺其自然反倒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由此可见,要让青春期的孩子平稳度过这个特殊时期,或许最好的策略就是“少控制,多引导”。
这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学会在适当的时机松开手,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就像是一根橡皮筋,拉得太紧只会断裂,而适当的松弛,反而能让它恢复弹性。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深处,其实依然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支持,只是方式变了,不再是从前那个听话的小孩。
与其硬碰硬,倒不如换个思路:
给他们一点自主的空间,让他们感受到信任,反而能换来他们的理解和合作。
每一次试错,都是成长的一部分,每一个拐点,都是通向成熟的路标。
与其费尽心思地掌控,不如在他们想要飞翔时,悄悄在背后托上一把,或许等到他们真正懂事的那一天,你会发现:
这段青春期的“风暴”,其实不过是一次人生的练习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