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相国的晏婴,面对齐景公的“恶行”和“不作为”,倾其才智加以劝谏,并寓劝谏于治国之中。《晏子春秋》记载了晏婴的言行,其中劝谏齐景公的就有49章,由此可见晏婴在齐景公心目中的地位。
有一次,齐景公强令民工造大台,众百姓苦不堪言。晏婴出使回来马上进言齐景公不要造台,齐景公总算同意了。晏婴马上赶到工地,催促民工抓紧干活,对懈怠者就假意抽打。晏婴估计传令官快到了才回家。传令官下令停止施工,民工解散;民工齐声欢呼,好像遇大赦一般。
晏婴如此做法是有意把“贤名”让给君王,把“恶名”留给自己。
有一次,齐景公宴请大夫,酒至半酣,对众大夫说:今日高兴,可以不遵君臣礼制。晏婴起身道:君之言过矣!如不遵礼制,将有强者凌弱,勇者弑君。齐景公不以为然。席罢,众人起立相送,唯晏子不起。齐景公大怒,返回斥责了晏婴。晏婴起身施礼,说:我只是以身示范遵守礼制的重要。齐景公这才明白晏婴的用意,并承认错误。
晏婴用“矛盾”之法劝谏,充分显示了其聪明与忠诚。
晏婴劝谏齐景公不是强谏,而是委婉的曲谏或诱谏,或幽默含蓄,或正语反说。
大夫弦章是个直性子,其听说齐景公在宫中一连喝了六天七夜的酒,把厨师、宫女们都累得东倒西歪了,于是冲进王宫,对着齐景公大声嚷起来:国君若不听劝告继续沉溺酒杯,那么就下令杀死我吧!
齐景公正在斥责弦章,晏婴鼓着掌走了进来,对着弦章说:恭喜恭喜!你遇上的国君真是贤明啊,能够倾听臣子的意见;如果你遇上了夏桀和殷纣那样的昏君,恐怕早就身首异处了。
齐景公听懂了晏婴的话,马上转弯,表示下决心戒酒。晏婴感到齐景公只是搪塞,于是诚恳地说:古人说过,饮酒只是为了沟通感情,贪杯就要误事,因此,饮酒不能超过五巡,否则就要受惩罚;实行这样的礼法,在外就没有聚众闹事的,在内就没有胡作非为的,国家就太平;国君喝酒无节制,身边的大臣跟着狂欢滥饮,在外面的大臣就会心灰意懒,如此下去,我们齐国怎么会强大起来呢?
晏子的一番话充满了礼法,彻底打动了齐景公。自此以后,齐景公节制了饮酒。
齐景公有三名勇士,分别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和田无宇走得近,名声很大,十分傲慢。有一天,晏婴去拜见齐景公,三人视而不见。晏婴心中恼怒,想到三人终将成为齐国的祸害,便劝齐景公除去这三人。齐景公同意,但又怕三人的武功。晏婴微微一笑,说:对待恃蛮力而不懂得长幼之礼的人,这事并不难。
齐景公依计派侍者给三人送去了两个特大的鲜桃,说谁的功劳大就可以吃一个。三人听后,互相对视了一下,就开始各自表功,公孙接说曾赤手空拳打死一头野猪,还与猛虎搏斗过;田开彊说曾经两次打退了敌军的进攻;古冶子说曾经跟君王渡黄河时杀死了特大的甲鱼,救下了君王。
公孙接和田开疆两人都认为自己功劳确实不如古冶子,于是把桃子让了出来后,分别拔剑自杀。古冶子看着两具尸体,悲怆地说:独我活着,岂不被人看成不仁不义之人!古冶子说完也把剑往脖子上一抹,倒地而死。
晏婴抓住了三名武夫恃才傲物、爱名轻命的特点,采用“激将法”,让三人自刎而死,为国家铲除了未来的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