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这个东西在中国文化里面藏得特别深,从古到今都有人喜欢喝酒,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大家都把酒当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就像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慢慢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考古学家在挖掘龙山文化遗址的时候发现了一些特别有意思的东西,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知道怎么用谷物来酿酒了,这个时间大概在四五千年以前。
到了商周时期,酿酒已经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行业,朝廷还专门设立了管理酒业的官员,比如酒正、酒人和郁人,他们的工作就是负责管理和监督酿酒的事情。
汉代的时候,人们发明了很多种不同的酒曲,光是在西汉扬雄写的《方言》这本书里就记载了八种不同地方的酒曲,这说明当时的酿酒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了。
在司马迁写的《史记》里面,还记载了商纣王用酒造池子的事情,虽然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夸张,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那个时期酒的产量已经很大了。
西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酒类,就是药酒,人们开始把酒和药材结合起来,用来治病养生,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后来的烈性酒。
真正的烈性酒是到了宋金时期才开始出现的,这种酒的酒精含量一般都在40度以上,而且南北方还有区别,南方的酒度数在40到60度之间,北方的酒度数则在50到60度之间。
在古代的艺术家中,很多人都喜欢在喝酒的时候创作,他们觉得喝了酒之后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更有灵气。
吴道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每次作画之前都要先喝个大醉,然后再开始创作,他画出来的人物衣服看起来就像是被风吹动一样,非常生动。
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时候也是在喝醉了以后完成的,等他酒醒了想再写一遍,写了好多次都觉得不如醉酒时写的好,这个故事一直被后人传颂。
关于杜康发明酒的故事,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版本,说他是黄帝的大臣,负责管理粮食生产的事情。
有一年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杜康把多余的粮食都堆在山洞里,结果因为潮湿的原因,粮食都发霉了,这件事让黄帝很生气。
后来杜康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粮食放在挖空的树干里保存,没想到经过日晒雨淋之后,里面的粮食发酵了,变成了一种香味特别的液体。
杜康尝了一口这种液体,发现味道虽然有点辛辣但是很好喝,喝了之后还觉得特别有精神,于是他就开始研究这个发酵的过程。
最后他终于掌握了酿酒的方法,把这种饮品献给了黄帝,黄帝和大臣们都觉得很不错,让仓颉给它起了个名字,就
从那以后,酿酒的技术就在民间开始传播,后人为了纪念杜康对酿酒技术的贡献,就把他尊称为酿酒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