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关闭多家媒体后,彭博社也开始“反向讨薪”

云中史记 2025-02-19 00:09:43

2025年2月,埃隆·马斯克再次成为全球焦点。

这一次,他不仅关闭了美国政府资助的媒体机构“美国之音”和“自由欧洲电台”,还引发了一场连锁反应:彭博社、B B C等欧美媒体纷纷“跳反”,从反中先锋变成了“吹中先锋”,甚至不惜用荒诞的报道“反向讨薪”。

这场闹剧的背后,是资本主义逻辑的极致体现:钱在哪里,立场就在哪里。

01

2月9日,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上发文,呼吁关闭“美国之音”和“自由欧洲电台”。

他的理由很简单:这些机构“没人再听”,只是“激进的左翼疯子在自言自语”,每年却烧掉美国纳税人10亿美元。

马斯克的言辞犀利,直指这些媒体机构的“过时”和“低效”。

他甚至调侃道:“欧洲现在已经自由了,除了令人窒息的官僚作风。”

“美国之音”成立于二战期间,曾是美国政府对外宣传的“喉舌”,致力于推广所谓的“民主自由”。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它的影响力日渐式微。

2020年,特朗普政府就曾炮轰“美国之音”,称其“花纳税人的钱没有讲好美国故事,还帮中国宣传”。

如今,马斯克直接将其关闭,可谓“快刀斩乱麻”。

马斯克的“大刀”不仅砍向了“美国之音”,还波及了其他媒体机构。

2月3日,他关闭了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停掉了其每年500多亿美元的预算。

这一举动直接导致B B C失去了每年几千万美元的资助。

02

B B C的反应堪称“戏剧性”。

从反中先锋摇身一变,成了“吹中先锋”。

不仅每天产出大量吹捧中国的新闻,还推出了一部纪录片《中国制造2025》,把中国的高科技突破夸了个遍。

更离谱的是, B B C甚至发布了一篇报道,称墨西哥湾最初叫“中国海”,并列举了“历史证据”。

这种“反向讨薪”的方式,让人哭笑不得。

彭博社也不甘落后。

这家曾经的反中大将,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亲中派”。

它制作了一档电视节目,把中国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哪吒》吹上了天。

彭博社称,《哪吒》的制作质量“一流”,制片人为了一个场景花费了整整四个月,直到“完美无瑕”。

更夸张的是,彭博社还给《哪吒》贴上了“叛逆精神”和“个人主义意识”的标签,称其“符合中国人对人生道路的幻想”。

这种吹捧,简直让人怀疑彭博社是不是被“夺舍”了。

03

这场闹剧的背后,是资本主义逻辑的极致体现。

欧美媒体长期以来标榜“独立”和“客观”,但事实上,它们的立场往往与资金来源密切相关。

正如一位网友调侃的那样:“以前全欧美的媒体说话口径高度一致,我们曾经一度认为这是欧美存在共同的价值观。现在看起来,资本主义是多么的朴实无华,什么价值观,口径一致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都给钱了。”

马斯克的“大刀”砍向了政府的预算,直接切断了媒体的“生命线”。

为了生存,B B C和彭博社不得不“跳反”,从反中转向吹中。

这种转变虽然荒诞,却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04

马斯克的举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特朗普政府“革命”的一部分。

2025年1月,特朗普宣誓就职后,立即签署行政令,组建了名为“政府效率部”的顾问委员会,由马斯克牵头,旨在削减政府开支。

短短几个月内,马斯克已经关停了不少机构和项目,导致超过6万名联邦政府雇员接受劝退。

特朗普和马斯克的“革命”,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权力结构,还引发了朝野的恐慌。

民主党参议员克里斯·墨菲痛斥特朗普政府进行“腐败夺权”,并指责马斯克“为了讨好中国”而削减预算。

然而,这种指责显然站不住脚。

马斯克的举动更多是为了提高政府效率,而非“讨好中国”。

05

在特朗普和马斯克的“革命”下,欧美媒体陷入了生存危机。

为了保住饭碗,B B C和彭博社不得不“反向讨薪”,用荒诞的报道吸引眼球。

这种“讨薪”方式虽然可笑,却也反映了媒体的无奈。

马斯克关闭“美国之音”后,彭博社和 B B C的“反向讨薪”闹剧,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荒诞与真实。

在这个世界里,钱是唯一的信仰,立场是随资金流动的浮萍。

媒体的“独立”和“客观”不过是遮羞布,真正的驱动力永远是利益。

1 阅读:159

云中史记

简介:史有所长,人有所短,读史、阅事,如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