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云南旅行的第一站,多半是石林景区。从昆明住宿的酒店出发,也就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车程,这里是石林彝族自治县。
既然是少数民族,与汉族对人的称呼就有很大的差异。导游提醒我们,在这里,女孩要叫阿诗玛,男人要叫阿黑哥。
阿诗玛?这名字听来耳熟,印象里有部电影就叫阿诗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小的时候看过。上网搜,阿诗玛,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而1964年拍摄的电影阿诗玛,就是根据彝族撒尼人的同名民间叙事长诗改编,讲述了美丽的姑娘阿诗玛与勇敢的青年阿黑不畏金钱权势,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
进入景区,便由阿黑哥带领我们进行参观。据他讲,彝族有27个分支,他们是彝族的撒尼人。后来到了楚雄彝族自治州才知道,那里的彝族被称为黑彝,是彝族里的贵族,称呼又不同了,女孩要叫阿表妹,男孩要叫阿表哥。
彝族最重要的节日是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开始,为期三天),它的起源与人们对火的崇拜有关,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所以到了彝族的地界,你多半能看到那里的房子或路灯杆上,到处都是火的图案。节日期间,还有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等娱乐活动,而彝族撒尼人最崇尚摔跤。
后来导游还和我们讲,她们彝族与傣族是不通婚的。为什么?很简单,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泼水节,他们崇尚水,而彝族崇尚火,水火不相容吗。导游还表示,她们彝族崇尚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并说信仰不是迷信,而是对人的道德行为的规范。
一路上,导游讲了很多当地的民俗风情。我们都知道大理,可一定少有人知道它的全称,其实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有句当地的俗语,“白族看脸,彝族看个,傣族看腰”。也就是说,彝族女孩相对个子高些,傣族女孩细腰,一尺八才标准,白族女孩漂亮。
不同的民族,称呼上千差万别,各有特点。比如白族,女孩要叫“金花”,男孩叫“阿鹏哥”。到了丽江,纳西族的女性则称为“胖金妹”,男性则称为“胖金哥”。香格里拉藏族称女性为“卓玛”,男性为“扎西”。西双版纳傣族称女孩为“骚哆哩”,男孩叫“猫哆哩”(好像是骂人的话,其实是夸赞)。
话说远了,回到石林。看石林,当然丰富的想象与意象是少不了的,要了解它的形成过程,要懂得它是什么,不然就像导游的笑谈,会得出“石头果然大,果然大石头”的乏味体验。
约3亿年前,这里原是一片汪洋泽国,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终于形成了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这些天然的石头造型,真是千姿百态,意象丰富,蔚为壮观。
比如“一帆风顺”石,看起来就像扬起的风帆,底下的基石有四两拨千斤之妙,据说摸了可以顺风顺水。“情人石”呢,右边的阿黑哥含情脉脉地看着怀里的阿诗玛,那份情深真诚又自然。我还发现旁边一尊,像是侧身合掌肃立的活佛,还有“雄鹰展翅”石等等,最著名的当属电影“阿诗玛”中,阿诗玛标志性的造型,相传阿诗玛最后幻化为石,在此伫立遥望她的阿黑哥。
像我们这个年纪的生人,或许还记得1991年发行的十元国库券背面的“石林”图案,就源自这里。它是大石林景点,也是游客最重要的拍照地。据说最初“石林”两个字是由当时的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在1931年题写,也是他最先开发了石林景区,但由于时间久远那两个字逐渐模糊不清,云南人民为了感念他,重新临帖刻上“石林”两个字后,在字的左下方依然注明是“龙云题”。
在景区,没想到还能观看到彝族的舞蹈表演,给我们一路做讲解的阿黑哥招呼大家可以跟着学,我心里还有些狐疑,瞬间音乐响起,穿着民族服装的彝族阿诗玛阿黑哥便欢快地跳起来。他们男女相对站里,男人手里拿着一把看起来颇长的乐器,后来才知道那是彝族的民族乐器三弦琴。
琴声响起,声音明快,彝族的舞蹈倒也简单,很像现在流行的广场舞动作,学起来倒也不难,是男女对舞。时间很短,一分钟不到,便戛然而止,让人意外。一场结束,很快又是下一场,一点不拖泥带水,欢乐而浪漫,只是我们不能久留。
因为是跟团,也是时间的关系,脚步便是匆匆,有些地方就没有去到,这份缺失倒也难免。旅行和人生一样,其实都在最重要的东西,多一点少一点没关系,只要你体会与感受到了其中的精髓,拥有过美好的享受与印迹足矣。
202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