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你,就给我打回去”,孩子被欺负,比打回去更好的方法是…

我是小羽呀 2024-11-09 16:37:14

看了一个视频,心里五味杂陈。

两个男孩发生了肢体冲突,其中一个小男孩明显打不过对方,于是哭着跑过来跟爸爸求助。目睹儿子被如此欺负,坐在电动车上的爸爸气愤极了,指着对方要求儿子必须要打回来:“快去打!1!2!3……”小男孩哭的更伤心了,但还是抹着眼泪又回头走向了对方。

可还没等小男孩出手,对方又是一顿推搡捶打,小男孩只能捂着头,再次哭着跑回来找爸爸。爸爸气势汹汹地下车了,指着儿子逼着他继续去打对方:“你不打他,我就打你!”小男孩只能又硬着头皮走向了对方。

可结果,他还是一直在被对方打,一次都不敢还手。我能理解这位父亲的愤怒,但我更加同情那个惊恐无助的小男孩。明明情绪已经崩溃了,可是他不仅没有得到一丝安慰,反而还被一次次推上前。当孩子被欺负了,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一定要打回去,绝不能吃亏,更不能让别人以为自己好欺负。

但仔细想想,我们让孩子打,孩子真的敢打吗?打回去,就真的是万无一失、不会吃亏的有效办法吗?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人性具有攻击性行为,是与生俱来的”。而相关研究也表明,90%以上的孩子都存在打架的倾向。

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如果父母没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发展出打架、斗殴的行为。而如果父母鼓励、甚至奖励孩子使用暴力,这就会强化潜在的攻击意识,导致孩子崇尚暴力。

教孩子打回去,原是父母的“爱”,结果却变成了害,不但伤人,也误了自己。而这背后,往往是父母的焦虑所致。

前段时间,我有幸观看了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的一段视频,其中她分享了自己在孩子遭遇校园冲突时的处理方式,展现了极高的智慧与冷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的范例。

沈教授的儿子在小学四年级时,曾被同桌打了。那天班主任恰好不在,儿子回家后便大哭大闹地向外公外婆告状,外公外婆非常生气,想要立即去学校找老师理论。然而,沈教授在冷静下来后,采取了以下四个步骤来处理此事:

第一步,她先询问了儿子事件的经过,以判断事件的性质。她通过两个问题来了解情况:“同桌是只打你,还是也打过别人?”以及“当他打你的时候,其他同学是怎么做的?”通过儿子的回答,她判断这次事件只是孩子间的普通冲突,而非校园霸凌。

第二步,她询问了儿子受伤的程度,以此来判断是否需要直接介入。儿子告诉她,虽然被打的地方有点小青块,但并不太疼,只是觉得很没面子。因此,她认为事态并不严重,将处理权交给了儿子自己。

第三步,她询问了儿子的想法,并尊重他的决定。儿子表示希望妈妈跟老师沟通,让同桌赔礼道歉。沈教授随即与老师取得了联系,老师也迅速解决了问题。当同桌道歉后,儿子出人意料地原谅了他。老师还询问是否需要让他们分开坐,但沈教授还是尊重了儿子的想法,儿子表示不想分开坐。

第四步,她持续关注儿子的心理状况和后续情况。她发现儿子有一段时间放学后喜欢画超人打小孩的画,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不再画了。她意识到儿子已经和同桌成为了朋友,这件事才算真正解决。

沈教授认为,当孩子被欺负时,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包容者和支持者,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她强调,教孩子“以暴制暴”或放弃社交都不是好的解决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能够说出来,化解矛盾,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保护孩子的自信,并引导他们解决问题。这是父母应有的态度,也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乔尔·哈勃博士着重指出,面对孩子可能遭受的欺负,预防措施远比事后的反击更为重要。因此,要确保孩子不被欺负或操控,关键在于日常教育中塑造孩子强大的个人气场,并传授他们自保与智慧反击的能力。

在孩子面对欺凌时,家长的拥抱比“打回去”更为关键。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模仿的天然模板,因此在孩子面前,家长必须谨慎处理冲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研究显示,父母解决孩子间冲突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一种方式可能无意中激发孩子的敌对情绪,而另一种则教会孩子如何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并预防再次发生,后者显然对孩子的社交技能发展更为有利。

家长应特别注意,避免将个人的心疼、愤怒或失望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比如责备孩子“怎么连他都打不过”或鼓励孩子以暴制暴,这些话语都应避免。孩子此刻最需要的是家长的安慰。一个温暖的拥抱,倾听他的委屈,接纳他的情绪,并在他平静下来后,指导他如何保护自己,让他学会独立处理冲突,避免再次受伤,这比任何言语都重要。

对于天性敏感、平和的孩子,家长应避免强化“被欺负”的观念,而应着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引导孩子发泄情绪,然后教他们如何面对类似情况。孩子会逐渐明白,问题总有解决之道,无需恐惧。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比直接介入冲突更有长远意义。当孩子情绪稳定后,家长应指导他们如何保护自己。例如,鼓励孩子交朋友,这是无形的支持,也是社交技能的学习过程;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强健的体魄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被攻击的风险;教会孩子应对常见冲突的策略,如面对攻击性强的孩子时,勇敢地说“不许打人!”;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判断形势,当言语警告无效或对方人数众多时,选择避开冲突,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对于经常无故挑起争端的孩子,应引导孩子保持距离。

给予孩子独立面对冲突的机会,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尽管看到孩子受委屈时忍住不插手是个挑战,但只有通过不断的锻炼,孩子才能真正学会自我保护。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之后与孩子一起回顾过程。当然,如果对方的行为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或心理影响,家长应毫不犹豫地介入,保护孩子,同时向孩子展示:礼貌和教养不是被人欺负的理由。尽管年幼的孩子可能难以理解这些差异,但这对他们学会应对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0 阅读:4

我是小羽呀

简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