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道德经0317:朴散则为器

妍春聊文化 2024-07-08 20:30:46
【前提示】事已至此,这一章的主题真相密码面纱就算是被我揭开了一角。“朴散则为器……”无疑是解释上一句那个“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的“朴”的。朴实际上是德的本原形态,是道的分身蕴存在万物之中的“小道道儿”。所以“朴散则为器”相当于“道散则为万物”。这样说虽然莽撞但不失其意。道散则为德,德散则为朴,朴散则为器。应该是分为这样几步的。德之为道之器,朴之为德之器,万物之为朴之器。万物亦为道之器也。 【视频版】省略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接下来“朴散则为器”这一句。 器,器物,属于用的范畴。朴,真也(王弼),原本的为加工的,犹“真人”之真也。 真原本性包括外相之形,朴,不断地散……散,消散,失去,消失,随着不断加工物体的原型和性质不断被改变。就变成了有具体功用的器物/物件,犹从树木被不断加工成为一把椅子。 老子是在说从樸材到家具的加工过程吗?是也不是也。老子是在说—— 道散则为万物。 【补充说明】 古今释老者最要认识到老子在这里讲的是“朴散则为器”犹“道散则为万物”的是河上公。但他似乎是位有神论者,他说“道散则为神明,(神明指挥着万物),流为日月,分为五行也” 他在万物与道之间加了一个“神明”,然后由神明指挥着万物,流转诞生了日月(犹天地,或阴阳),阴阳,又分为五行。这也行还是老子道德经与后来的阴阳五行学说的最好的最早的衔接。 但实际上河上公在这里故意埋没了老子的哲学意义了,老子实际上是在论说“道与德”和“道与万物”关系。还是河上公说的“万物之朴散则为器用也”,犹“道散则为万物也”。万物,承载道的器物也。 道,演化为万物,道化身到万物之中,道蕴存在万物之中。我们还知道,道投身到万物之后就变身为德了,所以,道存蕴于万物中的道的“分身”或“碎片”或“具体的小道”,就是德。 如果能“抽取”或曰“萃取”万物之中的蕴存的“道的碎片,道的分身”,也就是德,再将所有的萃取物合成起来就应该是道(德的总成就是道,抽象的脱离了外相之形的道的概念态=内涵+外延之和)。 此句以下“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这一句作为本章的结束,实际上并不是本章的总结,概括,归纳,而只是对上句“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的“朴”的解释。 朴,作为万事万物具体的个体的真原本体,实际上就是道,投射于万物的原本状态,就是德。德是道的投影,就是朴。所以,“朴散”,就是“德散”;“德散”就是“道散”。散,分解也,上一个形态消失了,换了一个新的形态存在,就叫做散。在外形态“外相”变化了但是“内象”是本质(可曰为道的本质)并没有变,且永恒不变。 ①能变的是在外的局部的具象的外相,现象,皦也。②不变的是内在的整体的抽象的内象,本质,妙也。 ①,皦也,德也,朴也。体也。 ②,妙也,道也,器也。用也。 那么,问题来了,“知其雄,守其雌……复归于婴儿”这一句有没有解释?“知其白(小白),守其真黑……复归于无极”这一句有没有解释? 有。又是如何解释的? 这样看来这一章的主题思想又是什么来着?请听下一句,我们慢慢揭开真经面纱。 #头条创作挑战赛#​ #头条首发挑战赛#​ #决堤后湖南华容团洲垸超92%被淹#​ #道德经#​
0 阅读:0

妍春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