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在中间威力弹的研制工作尚未完成时,德国军方便已筹措设计一种新型武器,武器名称暂定为Maschinenkarabiner,其成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MKb42”。1941年1月,随着7.92×33mm Kurz弹的定型,几种新枪的测试与竞标也正式展开。
1、MKb42(H)
△ 图为MKb42(H)。该枪长940mm(枪管长364mm),重4.9kg。
黑内尔公司是最早拿到MKb42合同的公司。伴随着前期研发中频繁出现的卡壳、变形,甚至炸膛故障,1942年7月9日,黑内尔迎来了与瓦尔特同场竞技的一天。3654次的射击实验中,黑内尔公司的MKb42(H)总计出现了67次停射故障,即便是测验的第二轮,也仍有56次停射,至于其中的卡壳、卡弹故障,更是数不胜数。但值得庆幸的是,尽管MKb42(H)的表现如此糟糕,它也仍然比瓦尔特公司的MKb42(W)可靠……
△ 请大家对比一下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没错,在图中A与B两处位置上,MKb42(H)与StG44有着本质的区别。
与后代StG44不同,MKb42(H)是开膛待击的武器,因此,它会像MP40冲锋枪一样,在图中A箭头所指位置有一个容纳拉机柄的保险槽。除此之外,MKb42(H)的拉机柄也是一道保险。无论自动机在前还是在后,当拉机柄被向内按压时,枪机框内部的卡扣就会楔进机匣里的卡槽,将自动机锁死,避免枪支走火伤人。同样,也正因为MKb42(H)是开膛待击,所以,B箭头位置的快慢机必然与StG44不同(注意:B箭头指向的按钮不是保险,是快慢机),毕竟,二者的发射机完全不一样。
△ 图中红圈部分文字大意是指:握把上方的按钮为“快慢机”,向右推为单发(露出字母E),向左推为连发(露出字母D)。
△ 图为MKb42(H)的扳机组。
△ 图中状态即为单发模式。扣下扳机,阻铁(绿色箭头)下落释放自动机后,自动机会在前冲的过程中撞击单发杆(红色箭头),然后单发杆撬动扳机连杆,让扳机连杆与阻铁分离,使阻铁重新抬起,实现单发。
△ 将快慢机按钮(绿圈)向左推便进入连发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快慢机按钮右半边的平面比左半边的凹槽高。在连发模式下,单发杆(红圈)的尾部搭在这个平面上会被迫躺平,一躺平,头部就没那么高,前冲的自动机也就撞不到单发杆了,无法解脱阻铁,MKb42(H)也就保持在了连发状态。
2、MKb42(W)
△ 图为MKb42(W)。该枪长933mm(枪管长409mm),重4.4kg。
1940年底,瓦尔特公司开始投身新枪研制工作。或许是由于起步较晚,在枪支结构上,他们大幅参考了之前的A115步枪,使MKb42(W)成为了一支拥有环形活塞+回转闭锁的奇特武器。这种设计的好处是,它可以让枪管、活塞、自动机、枪托完全处于一条直线,有利于提高步枪的操控性。但坏处就是这种设计太阴间了……火药武器其实是很脏的,像MKb42(W)这种导气孔冲着枪管喷的设计,用不了多久,积碳、火药残渣、油泥以及外界污染物,就会送给枪管外壁一套恶心的“皮肤”,不仅清理困难,严重时可能还会影响活塞工作,导致自动机后坐能量不足,引发“停射”故障。
与黑内尔公司的作品不同,MKb42(W)为闭膛待击,同时,它还是整个StG44系列中唯一具备空仓挂机功能的武器。尽管MKb42(W)的单发精度较高,但它的可靠性实在是一言难尽。最终,它在测试场中落败,成为历史里的尘埃。根据编号来看,MKb42(W)应该只生产了200支样枪,目前存世的更是寥寥无几。
△ 图为瓦尔特A115半自动步枪。据称这把枪共生产了3支,目前仅存2支,其中一把保存在德国联邦国防军军事历史博物馆。不仅是环形活塞及回转闭锁枪机,就连分解流程,MKb42(W)都高度“抄袭”这款枪。
△ 局座曾说“好看的装备不一定好用,不好看的一定不好用”,MKb42(W)或许正应了这句话。因为它不仅长得奇奇怪怪,结构和分解流程也很阴间。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要想把MKb42(W)分解成图中的样子,究竟需要哪些步骤。
△ 首先,拔出机匣上的两根销子,取下握把组件(这个操作很普通)。值得称赞的是,瓦尔特给这两根销子加了防丢设计,一般拆不下来,降低了野战条件下遗失的风险。
△ 图为MKb42(W)的握把组件。握把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拨杆,左侧为快慢机(图3),右侧为保险(图4)。
△ 图中箭头所指的零件,是MKb42(W)实现连发射击的关键零件,我们暂且称它为连发杠杆。它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计。
△ 图中可以看出,这个连发杠杆是一个跷跷板的造型,起到一个类似于不到位保险的作用。在全自动档位下,它的右侧下沉,与阻铁相连,用于保证阻铁在自动机复进到位前压住击锤,而它的左侧高高翘起,与自动机尾部的三角凸耳形成配合面。当自动机复进到图中红圈位置时,凸耳会压下连发杠杆的左半边,使另一头抬起,释放阻铁和击锤,进而击发弹药,完成第二轮射击。
△ 拆完握把后,我们就该继续分解枪身了。拧开弹匣井前的锁扣,即可抽出自动机、枪管及护木组件。
△ 图为自动机、枪管、护木整体组件。在《被遗忘的武器》中,主持人的下一步操作是拆除护木,然后才开始分解自动机。根据我的观察,MKb42(W)无论节套还是护木,都没有任何限位结构,拆不拆护木,理论上都不会影响自动机的分解。所以先拆护木只是主持人Ian的个人习惯罢了,大家不要多想。
△ 图为MKb42(W)的护木,可以看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圆筒,尾部没有任何可以阻止自动机滑出的结构(护木里面肯定也没有,否则就影响活塞和自动机运动了)。或许这东西叫“护铁”更合适……
△ 令人印象深刻的冲压枪机框。枪机框用冲压百害无一利啊!
△ 图为枪管节套与自动机外壳。可以看出,二者同样也是光秃秃的,没有任何限位。因此,我认为《被遗忘的武器》选择先拆护木,只是为了方便给观众展示活塞,在实际使用中,无论拆不拆护木,都不影响自动机的分解。当然我们的猜测不一定正确,哪位老哥操作过这个枪,欢迎向我们补充细节。
△ 既然说到了护木,那么这个护木究竟要怎么拆呢?由于枪管的尾部有节套阻挡,因此护木只能从前方拆下,可前方又有枪口帽锁着……于是,我们只能先找到一个工具插进红圈中的圆孔,将限制枪口帽转动的卡簧顶开,等拧下枪口帽后,才可以把整个护木从后往前抽出。
△ 图为取下后单独的护木。该护木完全由金属冲压制成,上半部分开有多个排气孔,从前到后分别铆接了准星座、刺刀座及照门座。可以想象,在实际使用中,这个铁质护木一定非常烫手。
△ 图为单独的枪管组件。枪口处的螺纹既可以安装枪口帽,也可以用来安装榴弹发射器。注意红圈中的零件,这就是MKb42(W)的环形活塞,黄色方框是活塞的活动范围。通常来讲,只有活塞短行程原理的枪,才会设计成活塞与枪机框分离的结构。短活塞短活塞,顾名思义,活塞的行程一定很短。但在MKb42(W)上,活塞虽然与枪机框分离,可它的行程却很长,几乎跟枪机框的行程一样,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怪事。
△ 图为加装榴弹发射器的MKb42(W)。
△ 图为MKb42(W)的导气孔,枪管上下两侧各有一个。注:MKb42(W)不能调节导气量大小。
△ 终于拆完了护木,最后,我们来分解一支枪的核心部件——自动机。管状的外壳+内部的机构,共同构成了MKb42(W)的心脏。这种结构其实神似SCAR的L形自动机,而且加工更为简便。按下图1手指处的两个凸台,即可将自动机本体取出。注:MKb42(W)的击针没有固定措施,分解到图中这个步骤,击针就会从自动机尾部滑出。
△ 图为MKb42(W)自动机本体。红圈中的物体是枪机框,本图中最长的那个是枪机,而黄圈里的物体则是导柱。
△ 图为组装好的自动机。当枪机框后坐或复进时,导柱与螺旋槽就会迫使机头旋转,实现开锁或闭锁。这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套很熟悉的动作了,但是这圆圆的自动机、这击针穿过导柱的设计……不知道大伙儿看着这些图,有没有想起一位“故人”?
△ 没错!就是它!经典的AR式自动机。我第一眼看到MKb42(W)的自动机时,就想到了AR。但是各位先不要激动,我们再仔细回想一下,这两款自动机真的一样吗?
△ 当然不一样。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MKb42(W)的自动机,螺旋槽在枪机上(图1),而AR的自动机,螺旋槽在枪机框上(图2红圈处)。这样的区别会有什么影响呢?那就是在开闭锁的过程中,MKb42(W)的导柱是不会旋转的,而AR的导柱则会跟着机头一起旋转。请注意,MKb42(W)多出来了一个独特的小零件。
△ 图1红圈处就是“多出来的零件”,它安装在枪机的顶部(图2),这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止转卡铁”。
△ 由于螺旋槽的存在,枪机在被向前推进时会有一个旋转趋势,但如果枪机旋转的太早,就会使闭锁齿对不准节套,机头会被卡在节套外面。此时别说闭锁击发,就连推弹进膛都实现不了,严重影响枪支使用。说句不人道的,没有击针保险,枪也还能用,只不过危险亿点,可如果没有限制枪机过早旋转的措施,枪就完全没法用了,而这也是我认为这个零件是“止转卡铁”,不是“击针保险”的原因。AR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走了最简单粗暴的路子,那就是让导柱与机匣上的导轨硬磨。在机头进入节套之前,导柱动不了,枪机自然也就转不了。而这一方法带来的负面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楔紧”。
△ 很不幸的是,这种方法AR能用,MKb42(W)却不能。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导柱差别”。AR能用这种硬磨的办法,是因为AR的导柱被装在枪机上,是导柱在螺旋槽里转动,枪机才会跟着旋转,所以,AR自然可以用限制导柱转动的方法,来阻止枪机旋转。但MKb42(W)的导柱在枪机框上,是螺旋槽相对于导柱转动,才会带动枪机旋转。它这个导柱压根就不转,你还能怎么限制?因此,MKb42(W)只能另辟蹊径,在枪机上多装一个止转卡铁,避免枪机过早旋转。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止转卡铁的右前部被削出了一个斜面,当自动机复进到节套位置时,节套会“骑”上斜面,将止转卡铁压到枪机内部,进而解除限位,让枪机恢复旋转。有一说一这个枪的卡铁很有意思,很多枪的卡铁都是卡柱导柱不让旋转,MKb42(W)的卡铁是升降的,卡铁升出来的时候一个大平面撑住枪机、枪机框,枪机不能于机框后退,自然也不能旋转,这个逻辑和F2000、191的还不太一样。
△ 某种程度上,MKb42(W)的止转卡铁与AUG的止转卡铁还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无法使用“硬磨”的办法阻止枪机旋转,于是只好多加了一个零件。
△ 图为MKb42(W)的节套。作为一个枪机回转闭锁的武器,MKb42(W)的节套尺寸非常巨大,原因就是它把抛壳挺也放在了节套上。那么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还要怪MKb42(W)的冲压机匣。众所周知,抛壳挺是一个把弹壳“撬”出机匣的零件。对刚性抛壳挺而言,由于需要直面弹壳后坐的冲击,所以这个部件的强度要足够大,同时,安装刚性抛壳挺的位置也要非常结实,但冲压机匣最缺的就是刚性,想要在冲压机匣上安装抛壳挺,就需要对机匣进行补强,这不可避免需要增加空间。或许是不想增加制作机匣的步骤,瓦尔特直接选择放大节套,把抛壳挺装在了全枪最结实的节套上。
△ 图为MKb42(W)的机匣。可以看出弹匣井上方没有任何补强,不适合安装抛壳挺。
△ 对应的我们可以看一下QBZ191的机匣。红圈处就是抛壳挺的安装位置,191在这里做了一个鼓包,既增加了安放抛壳挺的空间。不过191的机匣并不是冲压的,大伙儿不要误会。
△ 图为MKb42(W)节套尾部的抛壳挺。有意思的是,尽管MKb42(W)大量“抄袭”了自家的A115半自动步枪,但二者的抛壳挺却完全不一样。
△ 图为A115半自动步枪的节套末端。很明显可以看出,MKb42(W)与它完全不同,A115节套上没有抛壳挺,红圈处的机构为空仓挂机卡榫。
△ 图为A115半自动步枪的枪机机头。可以看出A115采用了弹性抛壳挺。为什么MKb42(W)不继续使用弹性抛壳挺了呢?个人推测,或许是因为弹性抛壳挺存在抛壳力度弱、抛壳路线不稳定,这两个先天缺陷。由于MKb42(W)是向上抛壳,在进行连发射击时,若使用弹性抛壳挺,力度不一、轨迹多变的弹壳有可能干扰射手,所以MKb42(W)才改为刚性抛壳挺。
△ 红圈处是MKb42(W)的空仓挂机卡榫。当弹匣内的子弹打空时,托弹板上的凸笋会顶起卡榫,实现空仓挂机。由于没有空挂解脱钮,所以我推测MKb42(W)换弹后,还需要拉枪栓才能解除空挂。
△ 红圈处为托弹板凸笋。
△ 尽管MKb42(W)有空仓挂机,但它的弹匣仍然可以跟其他枪互换。不过就算其他枪用了MKb42(W)的弹匣,也不可能空挂,毕竟其他枪可没有空仓挂机卡榫。
总结
如同正文中所言,MKb42(H)和后来的StG44虽然在理念上领先,但具体设计的问题都不小。但只要我们仔细看看MKb42(W)的结构,就明白MKb42(H)已经是优选后的产物了。毕竟那个年代突击步枪实在太过超前了,能搞成MKb42(H)那样,也算十分不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