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奇人孙毓筠:想当官,想做和尚,干过革命,后来却鼓吹帝制

史说新域 2023-10-07 18:09:41

在近代历史上,安徽寿州人孙毓筠是一个出镜率颇高又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堪称民国一位奇人。他曾想当官、想做和尚,干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革命,后来却变成帝制的鼓吹者。

孙毓筠为人,举棋不定,见异思迁。

他中了秀才之后,看到族长孙家鼎官高爵显,很想做官当老爷,便纳资捐了同知,又加码损了个三品道台。

后来读《楞严》、《圆觉》诸经着了迷,又想出家做和尚。

1905年,他听说桐城人吴越行刺五大臣,一举成名天下知,内心颇为羡慕,下决心做革命党,于是先送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到东京。次年3月,他也东渡加入了同盟会,时年25岁。

孙毓筠在东京时担任同盟会总部庶务总干事,这个职务原由黄兴担任,其地位仅次于总理,总理离职时可代行其职权。可以说,孙毓筠也算得上同盟会骨干 、革命元老。

1906年底萍浏醴起义爆发后,东京的同盟会会员纷纷要求回国参加革命,孙毓筠与其乡人段云、权道涵等人本命到南京策动新军起义。

孙毓筠等三人到了南京不久,即因叛徒出卖被捕。孙在狱中,自觉毫无生还可能,不料事情却发生了转机。

原来,两江总督端方知道孙毓筠是武英殿大学士孙家鼐的本家后辈,便将案情电告,有笔下超生之意,孙家鼐回电请端方“严加管束”,言外亦有刀下留情之意。

同时,杨度、程家树等人也纷纷致电、写信给端方,请其“爱惜名士,从轻发落”。

端方在给杨度的回信中说“孙生文理通顺,门第高华,当秉雅谊,求人于轻”。他找了一个姓何的道台到狱中去看望孙毓筠,指点他在口供中只谈政治改革,莫讲民族革命。

孙毓筠于是写了一篇长文,分析中国革命人士有两大派别,一为政治革命,所求者为改良政治,以达富国强兵之目的;一为种族革命,反对清朝政府,后者尤以孙文、黄兴为首,而黄兴尤为暴烈,其党徒多为湖南人。

他最后献策说:“午帅如要杀我,我死得其所,决不怨天尤人。但为午帅计,对革命党人不必株连太甚,这是消饵祸变之一法。”

孙毓筠作了这种“政治革命”的供词,端方替他开脱了“大逆不道”的罪名,于是处以五年监禁。

虽说是监禁,端方又把孙毓均安置在衙门花园里读书,以示优待故人子弟。而孙毓筠的同伙段、权二人,反被判处终身监禁,发往原籍寿州执行。

武昌首义胜利后不久,南京亦告光复。孙毓筠恢复了自由,便被任命为革命军江浙联军总部副秘书长。

当时,安徽各地称兵独立的革命党人,彼此割据一方,组织军政分府,互不相让,实则一盘散沙,已成无政府状态。

1911年12月12日,安徽省内各军政分府派出代表在安庆召开临时省参事会推选都督。各派人马彼此不服,最后淮上军总司令王庆云、芜湖军政分府吴振黄、庐州军政分府孙万乘等人提出,以孙毓筠为安徽都督人选,竟得会场一致通过。

孙毓筠是同盟会中颇有影响的一名会员,早年奔走革命,一般人都以为他在清政府狱中受尽苦难,却毫不动摇变节;他在故乡毁家兴学,为鼓吹民主革命,造就革命人才,曾创办寿州小学、不仅是在皖北,在整个安徽亦甚有声望;他又与安徽境内各派势力没有什么大的利害冲突,所以他便成了安徽都督的当然人选。

不久,同盟会总部宣告孙毓筠为安徽都督,省参事会亦派员前往上海,迎接新任都督。

孙毓筠启程后,行至铜陵大通时,不料竟被光复会会员、大通军政分府都舒黎宗岳所阻。

黎宗岳本属浔军,因率部进攻南京时道出大通,便在大通组府,截留税款,自称皖军都督。此次孙毓筠被举为都督,黎心中忿忿不平,便以武力阻孙往任。

孙毓筠不得已退回芜湖,芜湖军政分府又专门派兵护送他前往安庆,孙的皖北同乡、镇军第一军军长柏文蔚也派手下朱雁秋部护送。12月21日,孙毓筠终于抵达安庆,就任都督一职。

孙毓筠在安徽为老百姓做过一点好事。皖省迭遭兵燹,民生困苦,孙毓筠于l2月27日颁布了《行军赏罚令》,规定各军官兵,凡犯有私取民物、奸淫妇女、借公泄私等十三款之一者杀;犯有酗酒滋事、强买民物等五款者罚。

自此以后,安徽境内民心始渐安定。避乱于外地者,也逐渐回乡、重操旧业。

为了统一民政、军政,孙毓筠又下令裁撤省内各军政分府,各地民军照正规军样式加以编制、训练,准备北伐。

在这些民军中,由韩衍、管鹏领导的青年军训练有素,成为孙毓筠所依靠的主要武装力量。

1912年初,因大通军政分府黎宗岳拒不执行省令,南京临时政府命令柏义蔚带领水陆各军进攻大通,黎遂没罪逃亡。

但是,孙毓筠井未因此就高枕无忧,去了一个黎宗岳,柏文蔚又拥兵自重,渐生取孙而代之之心。

孙毓筠的支持者韩衍发表文章骂柏文蔚参加革命是为了抢夺地盘,柏一则的确心怀恼恨,二来也是为了杀鸡敬猴,竟派自己的族侄柏若浩潜往安庆,将韩刺死。

事情闹到孙中山那里,孙认为孙毓筠、柏文蔚两人同为安徽革命老同志,谁应做都督,还是让他们之间自己协商好。

孙毓筠原来是想用南京临时政府来压制柏文蔚,现在见不起什么作用,而柏气势咄咄逼人,遂于1912年4月21日被迫请假离职。

是年7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免去了孙毓筠的安徽都督职务。

1913年后,孙毓筠迁往北京定居,与同盟会的关系日渐疏远。袁世凯为了拉拢他,聘他为公府高等顾问,月支津贴八百元,这在名誉职位中算是较高的待遇了。

袁世凯又提名他为陆征祥内阁的教育总长,因未获临时参议院通过而作罢。

这一时期,孙毓筠的表现越来越近于荒唐,竞与张绍曾、王揖唐等人发表联名通电,痛骂南京临时政府的临时参议院为“奸府”,公然主张袁氏独裁。

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时,他曾组织国事维持会,名为调和南北,实则为袁世凯张罗。

1914年3月18日,约法会议在北京开幕,孙毓筠被袁世凯任命为议长。在孙毓筠、施愚等人的竭力效命之下,约法会议开足马力在40天内制定了一部袁记《新约法》。

在约法会议至总统的咨文中,大肆污蔑《临时约法》违反国民公意,必须“改订约法,扫除障碍”,又大肆吹捧《新约法》。

1914年5月26日,袁世凯下令设立参政院,代行立法院职权,又任命孙毓筠为参政院参政。

孙毓筠早年在东京时,即与杨度相识,在南京入狱后又得杨度营救,故两人私交甚好。杨度要为袁世凯鼓吹帝制复辟,苦于孤掌难鸣,便邀请孙毓筠参加。

1915年8月,筹安会成立,杨度自封为理事长,并任命孙毓筠为副理事长。自此,孙毓筠完全被拖下水,成为一个复辟分子。同年12月,孙毓筠还出任了袁世凯的登基大典筹备处副处长。

帝制失败之后,孙毓筠于1916年4月逃离北京,躲入天津租界。同年7月14日,北洋政府以总统黎元洪的名义发表了惩办帝制祸首令。

有惩办帝制祸首令在外,孙毓筠不得不蛰伏于天津租界内,无所事事,直至1918午3月15日,北洋政府对所有洪宪、复辟两案被通缉的政治犯一律予以赦免,才得以恢复活动自由。

1924年,河南督军胡景翼为发展豫省军、民两政,广纳各界人才,孙毓筠应胡景翼之邀,前往开封做客。

同年,孙毓筠病死于开封,终年52岁。

参考资料:《中华民国史新论》(三联书店)、《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中华书局)等

2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