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外交官的困境:对华强硬背后的战略迷思

平卉谈国际 2025-03-06 22:10:15

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内,新任外长卡娅·卡拉斯的日程表上,原定与美国国务卿卢比奥的会晤被突兀地划去。这场未实现的对话,不仅折射出欧美关系的微妙裂痕,更暴露出部分欧洲政客在对华政策上的逻辑混乱。

2月26日的华盛顿,卡拉斯在国务院接待室等待了47分钟后黯然离场。美方官员轻描淡写的“日程冲突”解释,与欧盟内部简报中“战略磋商至关重要”的表述形成刺眼对比。这场外交插曲的背后,是欧洲试图影响美国政策却遭冷遇的现实——当五角大楼将60%的兵力转向亚太,乌克兰问题在美国战略棋盘上的权重正持续下降。

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发言稿显示,卡拉斯在谈及中国时,9次使用“破坏者”这类定性词汇,却未提供任何具体事例。这种标签化表述,与德国总理朔尔茨“中国是解决全球问题不可或缺伙伴”的理性表态形成鲜明反差。值得玩味的是,欧盟内部流出的评估报告承认,中欧贸易额在过去三年逆势增长21%,中国对欧投资创造了12万个就业岗位。

卡拉斯力推的“对华脱钩”议程,正在欧洲引发连锁反应。汉堡港管理层透露,因中资参股审查被无故拖延,码头现代化改造计划已停滞9个月,直接导致3亿欧元经济损失。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欧盟的反补贴调查致使比亚迪暂停在法建厂计划,这让期待产业升级的东欧国家大失所望。

这位爱沙尼亚前总理的对华强硬立场,与其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其家族在苏联时期的遭遇,塑造了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但这种将历史情绪投射到当代大国关系的做法,显然忽视了中欧交往的本质——中国从未参与冷战阵营对抗,始终是欧洲多极化的支持者。

欧洲商业圆桌会议的最新调查显示,78%的受访企业反对追随美国对华技术限制,认为这将严重损害欧洲竞争力。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的财报警示,若失去中国市场,其年营收将萎缩35%。这些现实压力,正在推动欧盟内部的反思浪潮,就连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公开呼吁“欧洲应制定独立自主的对华战略”。

当前中欧关系正站在十字路口。是延续意识形态驱动的对抗思维,还是回归务实互利的合作传统?当柏林总理府为迎接中国新能源投资代表团忙碌准备时,布鲁塞尔的某些官员或许该摘下有色眼镜,看清互利共赢才是历史潮流的大势所趋。

0 阅读:15

平卉谈国际

简介:心中有国,万里山河皆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