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湿地惊现新物种“海珠微瓢虫”,生物多样性研究获重大突破!
在城市的繁华喧嚣中,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为城市带来了清新的自然气息,更是一座蕴藏着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宝库。2月16日,在广东省“世界湿地日”暨红树林保护宣传活动中,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这里传出——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海珠湿地发现了全球新物种“海珠微瓢虫”,这一发现如同一颗投入学术海洋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此次新物种的发现,源于科研团队多年来在海珠湿地开展的本底昆虫资源全面调查。自2020年起,广州海珠湿地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携手合作,深入探寻这片湿地的昆虫奥秘。在2022年度的昆虫调查监测中,科研人员于海量的标本里,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独特的微瓢虫。其体长仅1.2至1.3毫米,身形小巧玲珑,呈椭圆形,红棕色的外壳泛着柔和的光泽,与较浅色的足和触角相互映衬,周身还稀疏地分布着短黄色刚毛,模样十分惹人注目。
然而,发现新物种仅仅是第一步,后续的研究工作充满了挑战。在野外调查期间,科研团队在海珠湿地采集了超过50万头昆虫标本,而“海珠微瓢虫”体型微小,且该类群在国内的研究近乎空白,科研人员在体式显微镜下仔细检视了数万头标本,才最终将其分拣鉴定出来。在后续解剖和分类研究时,由于许多昆虫形态特征极为相似,科研团队必须在高精度的体式显微镜下,对其口器、外生殖器等关键部位进行细致入微的解剖、观察和比较,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得以确定它的独特身份。最终,相关研究成果成功发表在国际期刊《动物阶元》(《Zootaxa》)上,得到了国际生物学界的广泛认可。
调查显示,科研人员在海珠湿地共发现3头“海珠微瓢虫”标本,发现地点分别位于湿地二期及湿地三期研学空间,周边主要是龙眼、荔枝等果树。这些果树为“海珠微瓢虫”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也凸显了湿地生态系统与物种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生物分类学角度来看,微瓢虫科属于小众类群。过去,它曾被视作伪瓢虫科的一个亚科,如今基于分子数据已被提升为独立的科。目前,全球已知的微瓢虫科仅有7属19种,大多数属种仅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和南非某些特定的岛屿。此次“海珠微瓢虫”的发现,不仅是中国首次记录到微瓢虫科物种,更是改写了该科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为全球昆虫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关键资料。
海珠湿地堪称新物种的“摇篮”。早在2021年和2022年,这里就相继发布了“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两个新物种 。新物种的接连涌现,是对海珠湿地生态修复工作的有力肯定。近年来,海珠湿地遵循“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理念,通过恢复自然水文条件、种植本土植物、清理外来入侵物种等一系列举措,为众多生物创造了多样化的栖息环境。如今,湿地内的生物多样性大幅提升,昆虫记录种从42种激增至903种,鸟类从72种增加到201种,还吸引了多种珍稀濒危物种前来栖息繁衍。
海珠区林业和湿地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进一步深化生态修复和科研监测工作,推动湿地保护与科研的深度融合,为全球湿地保护与研究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海珠微瓢虫”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广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不懈努力和显著成效,也激励着更多人关注和投身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来,共同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