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这段历史,英雄辈出,故事精彩,其中蜀汉的五虎大将更是让人津津乐道。可您知道吗,这五虎大将的说法,并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第一个提出来的,早在更古老的《三国志平话》里,就有“皇叔恩封五虎将军”的记载了。而且啊,《三国演义》里五虎大将的排序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三国志平话》里却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是不是挺有意思?

再去翻翻正史《三国志》,能发现五虎大将的说法不是没根据的。《三国志·卷三十六》专门记录了“关张马黄赵传”,里面评价关羽、张飞是“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马超勇猛却导致家族覆灭,黄忠和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虽说黄忠和赵云被正史肯定了战斗力,但和关羽、张飞的“万人敌”比起来,好像还是差了点意思,这也引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关羽和黄忠真的有战长沙这回事吗?要是真有,这场大战到底算谁赢呢?

先来说说关羽和黄忠在正史里的地位。在《三国志》里,关羽是汉寿亭侯、假节钺前将军董督荆州事,相当于荆州的代理一把手;而黄忠只是关内侯、后将军。汉末三国时期,关内侯比亭侯低一级,像张辽刚投降曹操的时候,封的就是关内侯,后来立功才升为都亭侯。这么一对比,就能看出关羽和黄忠地位的差距了。
再聊聊赵云,《三国志》里说他“强挚壮猛”,说明他可不是文官。他死后谥号“顺平侯”,据说这是因为他在军中主管考核,非常公正。关羽和赵云的谥号都是独一无二的,张飞谥号桓侯、马超谥号威侯、黄忠谥号刚侯,这些谥号在当时比较常见,像春秋时期有齐桓公、宋桓侯,三国时期乐进、曹纯等人谥号都是威侯,曹魏光壮侯就有八个,比如曹休、张郃。

关羽受封壮缪侯、黄忠受封壮侯,已经是蜀汉景耀三年,也就是公元260年了。关羽是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遇害,换算成公元纪年是220年年初;黄忠建安二十五年病逝,按公元算也是220年。而且黄忠确实比关羽年纪大,在投降刘备之前,他好像没什么突出的战绩,在刘表集团地位也不高,刘表让他当中郎将,和自己侄子守长沙攸县,曹操占领荆州后,他还是个小裨将军,跟着长沙太守韩玄。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关羽和黄忠有一场精彩的长沙大战,打了足足三场。第一天,两人大战一百回合,韩玄怕黄忠有危险,赶紧鸣金收兵,这说明黄忠可能有点吃力了;第二天,关羽想用拖刀计,黄忠追得太急,马失前蹄摔倒在地,关羽念及对方是个英雄,没趁机下手;第三天,黄忠为了报答关羽不杀之恩,前两箭虚拽弓弦,第三箭才射中关羽盔缨根。从这三天的战斗来看,关羽其实是占上风的,要是他心狠点,第二天就能结束战斗。

从另一个角度看,骑术是武将必备技能,黄忠骑术不佳摔倒,关羽要是杀了他也不算不讲武德。就像定军山之战,黄忠刀劈夏侯渊的时候,夏侯渊连马都没上,铠甲都没穿好,也没人说黄忠不讲武德呀。
再看看黄忠在汉中之战的表现,就能更清楚他和关羽的差距了。他和夏侯渊单挑,二十回合没分出胜负,去烧曹军粮草时,被张郃缠住就脱不了身,徐晃一来更是陷入绝境,要不是赵云救援,他可能就交代在那儿了。夏侯渊在曹营的武功只能算第二档,比许褚、典韦、徐晃都要差一些,而徐晃和许褚联手都打不过关羽,这么比较下来,黄忠肯定不是颜良、文丑的对手。

黄忠投降刘备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在这之前,刘表的荆州军没少和东吴打仗,像黄祖、甘宁、文聘都立了战功,可黄忠却一直没什么名气,是没机会上战场吗?很有可能。黄忠就像一颗昙花流星,要是没遇到刘备,可能一辈子都在荆州熬资历,从裨将军慢慢往上爬,说不定还没当上四方将军就老得不行了。
关羽对黄忠的态度从起初的轻视,到战中的敬佩,再到战后的认可,这一转变过程不仅展现了关羽的英雄气概和豁达胸怀,也体现了黄忠的勇猛和忠义。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故事,才让三国这段历史更加精彩,让关羽和黄忠这两位名将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不管是正史还是演义,关羽的实力和地位都在黄忠之上,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关羽会反对黄忠和自己同列受封了。在那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武将们的实力对比和恩怨情仇,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有趣的话题和想象空间 ,让人忍不住一次次去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