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可不能当,那下场也是千奇百怪,惨痛异常。要知道他们之所以亡国,除了上一辈的不作为之外,还有他自身的原因,每当到这个时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言论也就得以体现,毕竟所有的政权基本上都是从农民起义开始的,也是从农民起义结束的,而在起义之中知名的头领,李自成肯定是算一个,而他在活捉了朱常洵以后,竟然把这个三百多斤的胖子给炖了。
朱常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明神宗最为宠爱的郑贵妃,都说母凭子贵,有时候倒过来也是成立的,也就是因为明神宗非常的宠爱郑贵妃,所以在他生下儿子之后,皇帝就有了废除太子,让朱常洵来做太子的想法。不过想法归想法,想要实施起来还是非常困难的,毕竟嫡长子继承制度已经深入人心,就算是皇帝也没有权利更改,就算是更改了,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果然明神宗在提出这样的想法之后,得到了所有人的反对,一直以来他都在和大臣们拉扯,一个想要让自己的想法实施,另外一个就是要坚决维护传统,阻止这个想法的实施,就这样他们拉扯了十几年的时间,这段时间的明朝官场非常的混乱,宰相换了四位,各个地方的官员加起来解散了三百多号人。
其实说起来无论谁当太子,似乎与大臣们没有什么关系,这是皇帝的家务事,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一般来说,在下一任皇帝出现之前,大臣们都会挑选一个皇子做辅佐之臣,也就是说明神宗之前立的太子早就已经吸引了很多大臣战队,一旦太子被废除,他们之前所做的努力就付诸东流,这是这些大臣们不愿意见到的。
最终的结果以大臣们胜利而告终,明神宗选择妥协,确定朱常洛为太子,而他最宠爱的朱常洵则为福王。这样的结局可以说是皆大欢喜,其实也就明神宗一个人难过了而已,不过也就是因为他们拉扯的时间比较长,内部的不稳定激发了太多的矛盾,以至于自我内耗过度,根本没有能力去对抗外来的危机。
对于福王朱常洵来说,这些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等到他到达了封地,也就成为了当地的王,所有的人都追捧着他,他也能够得到不同于皇宫之中的放纵与玩乐。由此可见,他确实不太适合做一个皇帝,如果说他早当皇帝几年,明朝恐怕覆灭的要更早。也就是因为长时间的纵情声色,朱常洵慢慢的变成了一个三百多斤的胖子,即使他的体型已经展现了他所得到的福气,可他对此还是不满足,依旧搜刮着民脂民膏。
终于民众们发起了起义,领头者李自成带领着起义军攻破了洛阳城,由于长时间的积怨,他攻进洛阳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找朱常洵的麻烦,朱常洵也明白自己首当其冲,于是带着自己的家财,还有家眷躲在了城外的破庙。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容易被发现,很快他就被抓起来带到了李自成面前。
看着面前这个三百多斤的胖子,再看看那些因为饥饿而瘦骨嶙峋的百姓,李自成内心的愤怒更加剧烈,他不明白,对方作为一个王爷在富裕的时候贪赃枉法也就算了,为什么在饥荒年代却一点都不把百姓放在心上?对于李自成的质问,朱常洵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现在所思考的就是要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看他到了这个时候还想保命,李自成决心要狠狠的处罚他。
看着对方这么多的肉,李自成灵机一动,让人将它给洗干净,之后又在后面架起大锅,连同他和几头鹿一起蒸煮,命名为福禄宴。这么看来,对他或许实在是有些残忍,不过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也是他罪有应得。
姓朱的向来就是被抹黑的,一个字都不要信。[得瑟]虽说万历喜欢小儿子,但也培养和册封了朱由校这个皇太孙。文官集团掀起国本之争,本就是动摇皇权的手段。南明弘光政权的时候也弄出了个假太子案,结果就是弘光帝下台,假太子称帝,然后清军就破了南京城。
这种说法有大都来自清朝,很有可能是清朝统治者为抹黑起义军所做的艺术加工。1924年出土的朱常洵墓志,上面不但记载了朱常洵在李自成兵临城下时,重金募兵的抵抗行为,还介绍了朱常洵的墓地所在。并且明史中也有记载说:“翌日,贼迹而执之,遂遇害。”
李自成吃了福王,足够养活河南全省流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