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是“黄埔三杰”之一。周总理也曾说过,自己最爱的两个知识分子战将,陈赓要占一个。那么战功赫赫的陈赓为什么成了军中“起步早晋升慢”的典型,同期的都成了元帅,唯他只得了大将?甚至比他起步晚的粟裕都被评为第一大将了,陈赓却只能排第四?这背后有何隐情?
多面战士陈赓陈赓14岁时被家中安排盲婚哑嫁,上过几年学堂的他不愿意妥协,离家加入湘军。然而那时是军阀当道,部队里哪讲什么为国扛枪,只有明争暗斗。于是,陈赓辗转到了长沙,经人介绍在铁路局工作。那是他人生里相当充实的一段生活,白天上工,晚上就到毛主席开的自修大学里学习。日复一日地充实自己,陈赓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升。1922年,年仅19岁的陈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很快,陈赓又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了首届学生。由于国共两党合作,周总理曾在那里担任政治部主任。
周总理成立了党支部,陈赓是党支部里的候补干事,时常参与支部活动与工作。良好的在校成绩和积极的思想态度,1926年他被派往苏联学习。而从苏联归来后,陈赓熟悉的一切都变了——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了。但陈赓丝毫没有犹豫,决定继续跟着共产党的脚步干革命。
三枪打响了南昌起义,而陈赓就参与其中。当时他在贺龙麾下任营长,同期粟裕还只是叶挺麾下的一个警卫班长。不幸的是,陈赓在此次起义中负了伤,被转到了上海疗伤。与此同时,上海的情报工作也归到了陈赓手中。
他虽然去苏联留过学,但本质上就是个军人,如今转型做特务可谓是从零开始。但坚定的信仰照着他前行的方向,他把上海的情报工作做得很好,几次掩护中共党员顺利转移。
做情报工作,还是在上海,陈赓每分每秒都是在走钢丝。最终,陈赓还是被国民党抓住了,但万幸的是他在各方努力下成功逃脱。1931年9月,陈赓进入大别山,任红四军三十八团团长。他再次完成了身份转换,从地下情报人员变回了作战人员,立下了无数战功。
解放战争中的两次失误资历老、战功多,陈赓为什么只在大将中位列第四呢?这或许与他在解放战争中的两次失误有关。
第一次是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陈赓的错误判断致使我军围魏救赵失败还损兵折将了。那时白崇禧发现了我军动向,纠集重兵预备围歼刘邓大军。但幸好毛主席谋略在前,与刘邓一起的还有两支部队——陈粟的华野和陈谢兵团。
在几方商讨后,我军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方法,迫使白崇禧回援确山县进而解救刘邓大军。而陈赓的任务就是攻下确山县。然而,因为陈赓的错判,忽视了670高地以南的盘龙山制高点,确山县久久未能攻下。而白崇禧三个师的兵力已经在驰援的路上,陈赓不得已只得下令撤退。
本来按照计划,应该是白崇禧主力回援,现在却只有三个师,自然是起不到围魏救赵的效果。确山县之战失利,刘邓大军失去了继续在大别山立足的条件,中央为了大局只好派粟裕再跃进一次。这次也暴露出了陈赓指挥上的问题,在战役意图、进程和大局上确实把握不错,可细节上却容易忽视。这就导致在大兵团作战中,陈赓虽然足智多谋却会因为细节问题而全盘皆输。
第二次也与确山县有关。我军在刘伯承的领导下为国民党军的张轸兵团设下口袋阵,然而因为陈赓的错判,张轸兵团几乎是毫无损失地走脱。
1948年5月,张轸兵团奉命从南阳往确山县驰援。而28日,张轸兵团行进到苗店镇、兴隆镇一带时,陈赓已率部围住了他们。29日黄昏,陈赓向刘邓报告,只待陈锡联集团赶到便可一举歼之。然而这时张轸与其副手朱其平的一段通话却让陈赓栽了个大跟头,刘伯承的精妙部署也随之付诸东流。
张轸假意对朱其平说要继续东进,却在通话最后用日语说了自己要回转南阳。负责监听的情报人员不懂日语,忽视了关键一句。而陈赓也被这则情报蒙蔽,忽视了继续监视张轸兵团动向的重要性。
为了让张轸兵团继续东进,陈赓命令前方部队放开道路。然而,31日,张轸兵团突然回撤,没了前方部队的掣肘,张轸兵团整建制地走脱了。阻击战变成了追击战,战果自然不如人意。
那么身经百战的陈赓为何会如此大意,一方面是他对细节把控得不够,另一方面是他十分重视将士们的性命。就连刘伯承都“批评”他,“顾虑自己的伤亡”。
陈赓素来有“爱护将士”的美称。可是打仗必然有牺牲,陈赓想减少战士伤亡是好事,可太过了就成了坏事。
总之,陈赓战功赫赫却只能评大将,是因为他在大兵团作战上有缺陷。
参考文献:[1]李新市.陈赓革命生涯中的几段往事[J].党史纵览,2016(04):21-25.
[2]危春勇.苟利国家生死以——陈赓大将征战疆场二三事[J].党史文苑,2023(0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