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武夷岩茶的“工夫茶道”

陈馨制茶 2024-06-19 22:02:21

喝茶作为一种源自我国福建地区的传统饮品。

“工夫茶”的理念最初源于我国福建地区,然后流行扩展到闽北、闽南及广东潮汕、海南等海岛以及日韩、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周边地区,进而衍生出了福建式、广东潮汕式和台湾式这三大地域性流派。

这种特殊的沏泡方式并非仅仅为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同时也是一种富有地方色彩的休闲娱乐形式,更是深入人心的生活态度。

事实上,比起一种独特的饮茶习俗来说,“工夫茶”更像是一种质朴而自然的生活态度。

它的烹制与品饮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解渴提神之类的生理需求,更多的在于人际交往与心灵沟通,同时还承载了做人做事的智慧,简明而深邃。

我们进一步细分的话,福建式“工夫茶”实际上还可划分为闽北“工夫”和闽南“工夫”两个分支。

那么,作为闽北“工夫”代表的武夷岩茶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工夫”呢?

首先,从制茶人的角度来看,《武夷茶歌》中有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

这种赞美无不是对武夷茶优异品质的崇高评价,而究其原因,主要取决于它精细的制作工艺。

清代文人的相关记载中,“工夫茶”便明确指向了武夷岩茶。

陆廷灿在《续茶经》中引用《随见录》的内容:“岩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此外,郭柏苍在《闽产录异》中也提到:“又有就茗柯择嫩芽,以指头入锅,逐叶卷之,火候不精,则色黝而味焦,即泉漳台澎人所称工夫茶,甑仅一二两,其制法则非茶师不能。”

因此,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武夷岩茶的优良品质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才使得它赢得了“工夫茶”的美誉。

其次,从泡茶人的角度来看,钟爱岩茶的茶友们可能听说过岩茶界里的“三个半师傅”。

他们分别是做青师傅、焙茶师傅、拼配师傅,再加上最后半个师傅——泡茶师傅。

尽管泡茶师傅并未直接参与到武夷岩茶的整个制作流程之中,但在岩茶的销售环节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位优秀的泡茶师傅,必须懂得如何看茶泡茶,看人泡茶,因茶而异,因人而异。

在冲泡茶叶时需考虑诸多细节,如选用何种泡茶器具、掌握适宜的水温,以及对每一款茶的特性要有深入了解。

当然,对于茶师的要求极为严格,这对于一泡茶的品质表现无疑是有益的。

其实只要具备岩茶的基础知识,热爱岩茶,用心去对待手中的每一泡茶,便可以称做一名合格的“半个师傅”。

在业界,不会泡茶就如同一位教师无法识文断字一样,优秀的茶艺师能根据实际需求考虑到诸多因素,如接待的是何种客人,应选用哪种茶叶品种,从而为茶友带来最佳的品饮体验。

实际上,岩茶的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视香气与水感的融合,且经过炭火焙烤后的茶叶,干茶的含水量极低,若欲令茶味茶香迅速释放,首要条件便是将水温加热至100℃。

值得注意的是,首泡的冲泡时间亦不宜过长。

出汤时间、水温的差异等,均会导致茶叶内含物质的浸出呈现梯度分布,而后续各泡的注水出汤时间,则需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总而言之,武夷茶之所以被誉为“工夫茶”,既因其制作方法彰显工夫,亦因其泡饮之法富有工夫,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茶叶的色泽、形态、香气、口感等品质特点皆源自于制法的赋予,而呈现则依赖于泡法与饮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