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伊始,为了加强与全球各国的友好往来,以尽快融入世界大家庭,努力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时常出访他国,尤其是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
无论走到哪里,来到哪个国家,周恩来总理不仅认真践行外交使命,还十分注意“入乡随俗”,以助推外事活动的顺利进展,并要求随行同志亦应如此。
穿着外国民族服装的周恩来总理(图像)
同时,他还借出访机会,谆谆告诫那些保留中国国籍的海外侨胞:既要遵守所在国家政府的法令、法规,也要注重人家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要同所在国家的广大人民团结友好,和睦相处。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多次出访我们的西南邻邦缅甸。一九六零年四月前往缅甸访问时,正好赶上本国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当时,周恩来总理刚刚在国内中过牛痘,不宜着凉、沾水。
但是,为了表达中国人民对缅甸人民的深情厚谊,他不顾随行人员的一再反对,毅然决然地换上缅甸人民的民族服装,与陪同他出访的陈毅副总理一起郑重地参加泼水节的庆祝活动,与兴高采烈的缅甸人民一起迎接他们的新年。
泼水节上洒水的周总理(图像)
既然不能阻止周总理参加泼水节,随行工作人员就想方设法地保护他的身体。他们给周总理披上了一条浴巾,届时尽量不让漫天舞动的水弄湿他的衣服,影响他的身体健康。
可是,热烈欢快的泼水节上,到处如喷泉涌动、银河倾泻,四处水花飞溅。这种情况下,周总理身上的那块用来防水的浴巾很快就湿漉漉的了。
这时,周总理干脆把已经湿透的浴巾拿掉,并愉悦欢快地对围绕在他身边的随行工作人员及缅甸方面的领导人、民众说:“中国的先哲老子说,’上善若水’。
由此可见,不管是在中国人民眼里,还是在热情好客的缅甸人民的心目中,水都堪称非凡之物。它寓意良好,给人吉祥。
夸赞“水”的周总理(右二)(图像)
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幸福美好的日子里,身上的水越多就会越祥和如意的。我觉得,此时的水是温暖的, 没有丝毫的凉意!”
周恩来总理重视缅甸传统习俗的举止、爽快真挚的言谈、朴实可亲的形象,令缅甸官员、民众倍感亲切。
有一位缅甸领导人还曾当场风趣地问周总理:“尊敬的总理先生,在这种场合,我们之中到底谁是缅甸人?谁是中国人?”周总理听了,边泼水,边微笑着脱口回道:“我们是’胞波’(缅甸语: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
参加完当天的泼水节庆祝活动后的晚宴上,周总理致辞时,他高举着一杯橘子水,真挚、满怀激情地说:“这一杯子橘子水,是辛苦勤劳的缅甸人民用掸邦的橘子、伊洛瓦底江的水,精心制造出来的。
正在致辞的周总理(图像)
值此盛大节日之际,我建议大家共饮一杯,以示对独立自主的缅甸联邦共和国及其勤劳智慧的广大民众的敬意,同时祝愿中缅两国人民世代友好!”
参加宴会的所有嘉宾,特别是缅甸方面的人员,他们赞成并热烈响应周总理的提议,无比畅快地将杯中的橘子水一饮而尽。
在外事活动中,周总理对一个国家的习俗、信仰的高度重视,不仅体现在所作所为上,还落实在一字一句的言辞的准确表达上。
一九五七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去往某个地方参观时,当地的主人把一个用木料精心制作而成的释迦牟尼像,敬赠给来访的周总理。
周总理当即接受了主人的虔诚赠送,并发表了短暂的讲话,以表达深深的谢意。
发表讲话的周总理(图像)
随行翻译人员及时用英语译述周恩来总理热情洋溢的讲话时,把英语中的一个表示物称的关系代词(Which),用于当地主人赠送给周总理的释迦牟尼像。
熟悉英语的周总理听了,认为翻译不应当用物称关系代词指代尼泊尔人民心目中的、神圣不可侵犯的释迦牟尼的雕像,而应当使用表示人称的关系代词(Whom)。
于是,为了避免当地主人及陪同他参观的尼泊尔方面人员的误解,同时为体现中国人民对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的敬重,周总理对翻译的译述做了纠正——以“Whom”替换“Which”。
周恩来总理对翻译之译述的纠正改,赢得了尼泊尔赠送佛像者及在场官员的赞许。
事后,周恩来总理语重心长地对随行同志们说:“尼泊尔是一个佛教国家,释迦牟尼是尼泊尔人民心灵深处的偶像、精神支柱。我们这些出访人员以及在尼泊尔工作的中国同志,在这方面都应该特别注意。”
释迦牟尼(画像)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样,在出访他国的过程中,谨慎、细致地处理着每一件看似与外事活动无关,实则紧密相连的事,赢得了到访国家的高度赞誉,光大了中国的美好形象!
主要参考文献:《周恩来传》、《大外交家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