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皇八年(588年),隋文帝任命晋王杨广为元帅,主管灭陈之事,高颎为元帅长史,决断三军参谋事项,集齐水陆大军五十余万,兵分八路灭陈。
次年一月,隋军攻陷南陈首都建康,南陈灭亡,而此时,杨广向高颎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留下陈后主宠妃张丽华,他想纳张丽华为妃,结果却遭到高颎的反对。
高颎劝谏说:“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取丽华。”
意思是说,昔日周武王灭商,杀了妲己,如今平定陈国,晋王不应娶张丽华。随后高颎就下令斩杀张丽华。
问题是,高颎有那么大的胆子敢违背杨广意愿吗?斩杀杨丽华到底是不是高颎所为?
一、陈后主逃命不忘带宠妃如果杨广真的向高颎提出过想纳张丽华为妃的要求,那理由只有一个,张丽华足够美,毕竟不美也不会令陈后主那么痴迷。
根据史书记载,张丽华出身不高,父兄都以织席为业,十岁时,张丽华被选入宫中,成为陈后主良娣龚氏的侍女。
张丽华有多美呢?“发长七尺,鬒黑如漆”“进止闲华,容色端丽”“瞻视眄睐,光彩溢目”,从史书的记载描述中,不难想象张丽华的绝美姿态。
陈后主非常宠爱张丽华,当初登基时,陈后主曾因始兴王作乱而受伤,在承香殿休息养伤时,其他诸妃都不能进入,唯有张丽华特殊,能一直在陈后主身旁服侍。
后来陈后主命人建造临春、结绮、望仙三阁,装饰极其奢华,他和张丽华各独占一阁,其他受宠妃嫔则共同居住在另一阁。
每当处理朝政时,百官们的启奏都是通过太监呈递请示,而陈后主倚着靠枕,让张丽华坐他膝上共同决定,宫中内外事务,张丽华必定首先知晓,然后才告诉陈后主。
589年,隋军攻破建康,得知消息的陈后主惊慌失措,在逃命躲藏之际,陈后主仍不忘带上宠妃张丽华和孔贵嫔,最终,他们三人跳入一口井中躲藏起来。
当隋军士兵向井中探视,并大声喊叫让陈后主出来时,井下无人应答,于是士兵们扬言要“落井下石”,这时陈后主才发出求饶声。
士兵往井中扔下绳索准备拉人,谁知竟然非常沉重,原本以为是陈后主体胖,后来才发现,一根绳索上竟然“串”着三个人。
二、张丽华死于谁手?陈后主怕死,被人押到隋将贺若弼面前时吓得面无人色,汗流不止,甚至还多次下拜,一点骨气没有。
贺若弼对陈后主说:“小国之君,当大国卿,拜,礼也。入朝不失作归命侯,无劳恐惧。”
意思是,小国的君主给大国公卿下拜,符合礼仪,你入朝后估计也能做个归命侯,无需害怕。
事实也正如贺若弼所说,陈后主入隋之后,隋文帝对他颇为礼遇,不仅准许他以三品官员的身份上朝,还经常邀请他参加宴会,唯恐他伤心,最后陈后主竟然得以善终。
至于张丽华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隋书》记载,在攻破建康城时,杨广曾向高颎提出过自己想纳张丽华为妃的要求,高颎却不同意,在青溪将张丽华斩杀,这件事惹得杨广非常不高兴。
《资治通鉴》中关于此事的记载更为详细,说是在高颎先行进入建康城后,杨广曾派高颎的儿子告知高颎留张丽华一命,结果高颎不听命令,还是将张丽华斩杀。
杨广由是记恨高颎,声称:“昔人云,‘无德不报’,我必有以报高公矣!”
后来杨广登基,果真找个由头将高颎处死,所以后世普遍认为,杀张丽华是高颎自作主张。
但在《陈书》和《南史》记载中,都明确指明是杨广下令将张丽华斩杀于清溪中桥。
这就产生一个疑问,张丽华到底是死于谁手,是高颎擅自斩杀,还是杨广下令处斩?
仔细想想,高颎真的敢违背杨广命令,擅自处斩张丽华吗?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三、抹黑杨广的目的灭陈之战,杨广虽说只是名义上的主帅,军事部署都由高颎决断,但他毕竟有着主帅的名头,在这种情况下,高颎若不想落得个功高震主的下场,断然不会违背杨广的命令。
高颎能做的也只有尽力劝谏,而非先斩后奏,因为这无异于在打杨广的脸。
其次,以当时的形势来看,杨广也没有纳张丽华为妃的理由,杨广一直有取代太子杨勇的野心,所以在父亲隋文帝和母亲独孤皇后面前一直维持着不近女色、简朴的人设。
尤其是独孤皇后,最忌恨男人感情不专一,杨广若是此时将艳名远播的张丽华纳为妃子,独孤皇后会如何看待他。
杨广是一个极其擅长忍耐的人物,知道隋文帝崇尚简朴,他便衣着朴素,王府中看不见任何价值不菲的玩物,甚至连乐器都断弦、布满灰尘。
就算张丽华美若天仙,以杨广的克制力而言,他绝不会允许多年的努力因为一个女人而付诸东流。
更何况,也要考虑一个现实因素,杨广灭陈之际才二十出头,而张丽华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甚至最大的孩子已经十五岁了,以此推算,张丽华至少三十岁。
不管张丽华多么驻颜有术,美貌也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袭,杨广没必要为了得到张丽华而冒险。
所以,杨广亲自下令处斩张丽华的可能性极大,而《隋书》中所言是高颎所为,恐怕有失客观。
那么,为什么有些正史或者野史中都记载是高颎杀了张丽华呢?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抹黑杨广,将他描述成一个贪图美色、昏庸无道的暴君,让他为隋朝的灭亡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