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的新四军第三师,起家成立时,下属的9个团长,授什么军衔

醉柳阅览过去 2025-03-03 04:41:41

新四军第三师,是新四军的七大主力师之一,是一支作风优良、战斗力强,善于打硬仗、恶仗的英雄部队。

新四军第三师的前身,可追溯至红军时期的红十五军团。红十五军团,是由鄂豫皖苏区长征到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以及陕北红军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组成的。

红25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苏区孤军长征,一路披荆斩棘,历经万难千险,到达陕北。它是一支战功赫赫、所向无敌的红军劲旅。

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是在刘志丹、谢子长领导下创建、发展、壮大的陕北红军。他们所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落脚点、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新四军第三师的前身,还包括红一军团的一部分血脉。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在旅长徐海东的指挥下,首战平型关,名震中外,所向披靡。

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徐海东

随后,黄克诚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政委,又为这支八路军主力部队增添了新的军魂和力量。由于徐海东伤病频发,由黄克诚接替指挥344旅。

至1939年9月,八路军三四四旅扩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左权(后为杨得志),政治委员黄克诚。下辖三四四旅、新编第一旅、新编第二旅、新编第三旅。

  1940年5月,奉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黄克诚率第二纵队部分主力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6月底进至淮北地区,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部会合,并整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治委员黄克诚。7月,在加入另两支地方部队后,改称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克诚。

新四军臂章

1941年2月,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奉中央军委命令,进行统一整编,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至此,作为新四军的主力部队之一,驰骋于华中抗日战场,成为威震敌胆的新四军劲旅。

可以说,新四军第三师的血液里,流淌着红军英雄部队的纯正血脉,是能肩负历史重担的铁军部队。

那么,新四军第三师,起家成立时,下属的3个旅长、9个团长,1955年都授什么军衔呢?

一、新四军第三师师部

1941年2月,战斗在江淮大地的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下辖第七旅、第八旅、第九旅,全师成立之时1.8万余人。

1941年9月,第三师第九旅与第四师第十旅对调建制。

1942年12月,盐阜军区和淮海军区合并为苏北军区,第三师师部兼苏北军区机关。

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

新四军第三师

师长兼政委:黄克诚

参谋长:彭雄

政治部主任:吴法宪

政治部副主任:邓逸凡

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彭雄

黄克诚,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

彭雄,1943年春,三师党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选送彭雄和第八旅旅长田守尧等11名团以上干部组队赴延安学习,彭雄任队长,田守尧任副队长。3月16日,他们乘帆船从苏北盐河口出发,计划沿黄海绕过日军严密封锁的连云港,经山东去延安。17日,在小沙东海面与日军巡逻艇遭遇。敌艇用机枪、步枪扫射,一再企图靠拢。彭雄指挥干部战士用驳壳枪、手榴弹英勇抗击,三次击退敌艇。在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9岁。

彭雄、田守尧等团以上干部的牺牲,是我党、我军以及新四军的重大损失,也使新四军第三师损失了一批军事、政工干部,令人扼腕惋惜。

吴法宪,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邓逸凡,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新四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吴法宪

二、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由原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改编而成,下辖第19团、第20团、第21团。

旅长:彭明治

政委:朱涤新

副旅长:田维扬

参谋长:黄炜华

政治部主任:郭成柱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旅长:彭明治

彭明治,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朱涤新:没有授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家二机部、一机部、三机部副部长。

田维扬,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黄炜华,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郭成柱,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政委:朱涤新

第七旅军史沿革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是我党领导的一支久经考验的英雄部队。它的源头追溯至北伐时期,就是著名的“叶挺独立团”。这是我党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力量,是我军建军的始端。

“叶挺独立团”,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后跟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参与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

历经几次改编,于1933年6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红二师,作为红一军团的主力师,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在长征途中,强渡乌江,智取遵义,飞夺沪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出色地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开路先锋任务。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二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首战平型关,打出了八路军的士气。

1938年10月,685团奉命挺进苏鲁豫边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被改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

1940年7月,改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

1945年10月,随新四军第三师挺进东北。1946年10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16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第16师。

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3军第127师。

1949年2月—1961年8月,解放军第43军第127师

1961年8月—1968年8月,广州军区独立师

1968年8月—1985年4月,陆军第43军第127师

1985年4月—1998年6月,陆军第54集团军摩托化步兵第127师

1998年6月—2017年4月,陆军第54集团军机械化步兵第127师

2017年4月,拆分改编为陆军中型合成第一二七旅(82集团军)、中型合成第一三一旅(83集团军)。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参谋长:田维扬

1、第七旅第19团

团长:胡炳云

政委:王东保

副团长:朱庆祥

参谋长:宋立荣

政治部主任:刘锦屏

第七旅第19团团长:胡炳云

胡炳云,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东保,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七旅第19团政委:王东保

2、第七旅第20团

团长:周长胜

政委:冯志祥

副团长:马仁辉

参谋长:李荣泗

政治部主任:宋维拭

第七旅第20团团长:周长胜

周长胜,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冯志祥,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

第七旅第20团政委:冯志祥

3、第七旅第21团

团长:俞增林

政委:罗有荣

副团长:王良太

参谋长:钟玉祥

政治部主任:陈友仁

第七旅第21团团长:俞增林

俞增林,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8月被授予大校军衔

罗有荣,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2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七旅第21团政委:罗有荣

三、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

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由原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二支队改编而成,下辖第22团、第23团、第24团。

旅长:田守尧

政委:吴信泉

副旅长兼参谋长:常玉清

政治部主任:李雪三

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旅长:田守尧

田守尧,1943年3月17日,田守尧与新四军第三师赴延安学习的干部队,在小沙东海面与日军巡逻艇遭遇。彭雄牺牲后,他果断指挥大家涉水上岸,并以重伤之躯为同志们开路,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吴信泉,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常玉清,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雪三,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政委:吴信泉

第八旅军史沿革

1939年3月9日,由八路军344旅独立团、特务团、黄河支队等部队,组建改编为八路军冀鲁豫支队。

1940年4月,改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二旅。1940年6月,改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为第二旅。1940年7月,改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二支队,不久随军南下支援新四军作战。

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

1945年10月,随新四军第三师挺进东北。1946年9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4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4师。

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39军第115师。

1949年2月—1960年1月,解放军第39军第115师

1960年1月—1984年4月,陆军第39军第115师

1984年4月—2013年11月,陆军第39集团军摩托化步兵第115师

2013年11月—2017年4月,陆军第39集团军机械化步兵第115旅(2013年11月,全师拆分出一部成立机械化步兵第203旅,余部整编为机械化步兵旅)

2017年4月,改编为陆军中型合成第一一五旅(78集团军)

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

1、第八旅第22团

团长:张天云

政委:张池明

副团长:童世明

参谋长:尹捷峰

政治部主任:张池明(兼)

第八旅第22团团长:张天云

张天云,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池明,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八旅第22团政委:张池明

2、第八旅第23团

团长:覃 健

政委:贺大增

副团长:黄忠诚

参谋长:叶建民

政治部主任:沈东屏

第八旅第23团团长:覃 健

覃 健,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贺大增,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八旅第23团政委:贺大增

3、第八旅第24团

团长:胡继成

政委:鲁启祥

副团长:陈发鸿

参谋长:胡品三

政治部主任:李少元

第八旅第24团团长:胡继成

胡继成,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鲁启祥,未查询到相关资料

四、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

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由原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改编而成,下辖第25团、第26团、第27团。

1941年9月,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与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对调建制。

旅长:张爱萍

政委:韦国清

参谋长:杨志雅

政治部主任:张震球

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旅长:张爱萍

张爱萍,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韦国清,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志雅,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

张震球:没有授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苏北军区副政委,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

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政委:韦国清

第九旅军史沿革

1938年12月,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

1940年9月,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与新四军第六支队第4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

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九旅,同年9月改隶新四军第四师建制。

1946年1月,改编为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9旅。1947年2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6师。

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1军第63师。

1985年4月,改编为陆军第21集团军步兵第63师。

1996年10月,步兵第63师改隶武警部队建制,改番号为武警第63师。2018年4月,改编为第一机动总队第九支队。

1、第九旅第25团

团长:徐体山

政委:李浩然

副团长:沙风

政治部主任:顾寒星

第九旅第25团团长:徐体山

徐体山,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浩然:没有授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阜阳军分区司令员、安徽省六安地委书记、安徽省交通厅长、国家交通部基建司司长。

2、第九旅第26团

团长:翁徐文

政委:谢锡玉

副团长兼参谋长:严光

政治部主任:胡发祥

第九旅第26团政委:谢锡玉

翁徐文:没有授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南省工业厅厅长,中共湖南省纪委副书记,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谢锡玉,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

严 光,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胡发祥,未查询到相关资料

第九旅第26团副团长兼参谋长:严光

3、第九旅第27团

团长:赵汇川

政委:王静敏

参谋长:刘文学

政治部主任:孙朝旭

第九旅第27团团长:赵汇川

赵汇川,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大校军衔,1961年8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王静敏,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1964年4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

第九旅第27团政委:王静敏

五、新四军第三师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贡献

1942年12月,盐阜军区和淮海军区合并为苏北军区,新四军第三师兼苏北军区机关。

1943年春,粉碎20000日伪军对盐阜区的扫荡。从1944年1月起,发起春季攻势作战,攻克沐阳、涟水之间的塘沟、钱集等十余处据点,收复了1942年冬日伪军扫荡被占地区。4月下旬,又发起高沟、杨口战役,攻克据点14处,歼日伪军2400余人,使淮海、盐阜区连成一片,收复了六塘河两岸广大地区。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新四军第三师在苏北期间,三师全体指战员们奋勇杀敌、血沃盐阜,同日伪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单家港、陈集、八滩、郑潭口等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日伪军对盐阜区展开的两次大规模“扫荡”,涌现出大胡庄八十二烈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

据统计,5年间三师共对敌作战近5000次,歼敌6万余人,牺牲将士1万余人,开辟与巩固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和800万人口的苏北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新四军第三师血脉传承

抗日战争胜利之际,新四军第三师主力部队,由成立起家时的1.8万人发展到3.5万人,下辖4个旅、3个特务团,成为新四军兵力最多的一支部队。在三年多时间内,组建地方武装3.2万余人。

1945年9月初,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直接致电中央军委:建议立即出兵,抢占东北战略要地。他的建议,得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采纳。

开赴挺进东北的新四军第三师干部合影:左四黄克诚

1945年9月底,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第三师全部开赴东北。此时,新四军第三师的战斗序列如下:

师长兼政委:黄克诚

副师长:刘震

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

政治部主任:吴法宪

第七旅

旅长:彭明治;政委:郭成柱

第八旅

旅长:张天云;政委:李雪三

第十旅

旅长:钟伟;政委:刘彬

独立旅

旅长兼政委:吴信泉

随后,新四军第三师所属4个旅和3个团,分成左右两路纵队,陆续从盐阜、淮海地区出发。在跨越了江苏、山东、河北、热河四省,历时两个多月,行程3000多公里后,于11月底到达东北锦州地区。

1946年9月,新四军第三师被拆分,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六纵队。

以新四军第三师师部,改编组建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领导机关,第八旅改编为第4师,第十旅改编为第5师,独立旅改编为第6师。

第七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16师。

1949年2月,第二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39军,第4师改编为第115师,第5师改编为第116师,第6师改编为第117师。

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16师,改编为第43军127师。

在解放战争中,第四野战军涌现出了8个王牌头等主力师,分别是:第38军112师、113师,第39军115师、116师,第40军118师,第41军121师,第43军127师、128师。

从以上可以看出,四野8个王牌师,新四军第三师的血脉,拔得头筹,占据3个席位,由此可见新四军第三师的战斗力是如此强悍。

铁军部队——新四军第三师

现如今,新四军第三师的血脉全部保留,是我军历史上唯一整建制保留的部队:

第七旅(127师):陆军中型合成第一二七旅(82集团军)、陆军中型合成第一三一旅(83集团军)

第八旅(115师):陆军中型合成第一一五旅(78集团军)、陆军中型合成第二〇三旅(80集团军)

第九旅(63师):第一机动总队第九支队(武警)

第十旅(116师):陆军重型合成第一一六旅(79集团军)

独立旅(117师):第一机动总队第一支队(武警)

七、新四军第三师授衔情况

1955年9月解放军大授衔,新四军第三师成立起家时的3个旅长、9个团长,授衔情况如下:

旅长:

上将:张爱萍

中将:彭明治

牺牲:田守尧

团长:

中将:张天云、覃健

少将:胡炳云、周长胜、胡继成、徐体山

大校:赵汇川(61少将)

上校:俞增林(60大校)

未授衔:翁徐文

总结语:这是一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沿革下来的红军部队。在它的历史上,重叠着3个红军军部,沉淀着红军能征善战、所向无敌的底蕴。

这支部队先后南征北战21个省,穿行在血与火的岁月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4 阅读: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