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字本初,汉末群雄之一。他们袁家“四世三公”,其家族世受汉皇国恩,恩宠到极致。三公即司徒主民事、司空主政事、太尉主兵事,在汉朝官制之下,三公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其实他们家族应该算是“五世三公”,因为袁绍也被汉献帝封为太尉的职位,只是袁绍没有承认而已。纵观整个大汉王朝,乃至整个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能有如此显赫家世地位的人,确实是极少数,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然而袁绍生在的东汉王朝,皇权统治面临崩塌,国家局势动荡,社会民生凋敝,战争频繁发生。庙堂之上有宦官专权、民间有黄巾起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被视若草芥蝼蚁,苟且偷生。这样的乱世中,天下苍生希望能有一位不世英才横空出世,终结这乱世,解民于倒悬,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就像是秦朝末年一样,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统一华夏。然而这一次让人感到痛心是华夏民族最终陷入了将近400多年的家国分裂。
自古乱世出英雄,确实如此。拥有这样良好的先天条件的袁绍,他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显赫家世,得到不少势力的认可和众多人心的归附,照理说应该能够创下一片光辉的业绩,能够让人看到终结战乱之苦的希望。
一开始袁绍看到宦官专权混乱天下,心里有诛杀宦官的志向。后来董卓进京后残酷暴虐的统治着汉朝廷,袁绍又起义兵被推举为联军盟主,联合天下的力量来讨伐董卓。后来就是袁绍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过得北方四州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的土地,其实力达到了巅峰。
然而当深入的了解这位我们顶着“四世三公”高贵身世光环的袁绍之后,这样一位让人羡慕的贵胄之子,却让人感到这人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种说法也许有很多人不服,那么我们就来深扒一下这位汉末枭雄,大家就会明了。
那就先从袁绍第一次出场参与讨伐宦官势力在这件事说起,袁绍在这件事中的所作所为简直让人大跌眼镜。他真的就是一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虎贲中郎将”。汉灵帝时期,因为天子对储君地位的动摇,导致身为外戚的朝廷大将军何进,以蹇硕为首的宦官势力,双方剑拔弩张,各自嚯嚯磨刀,指向对方。
身为“西园八校尉”的袁绍开始登场,开始了他在这段历史上的“表演”。袁绍好像知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所以好游侠的他看到宦官专权混乱朝纲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不能再忍,萌生了除掉朝廷中宦官的想法。这一次他也得到实践自己想法的机会。但是在实践中他不断的犯错,导致最终结局并非自己一样的那样,真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那我们就来看看他犯得错误。
第一个犯的错误,就是识人不明,没有认清他这一次依靠的人的底细。因为他依靠的是一个“南阳屠家”的何进以及妒忌的何皇后一家人。其实他们一家人非常不靠谱,优柔挂断不算,还家里内斗,弟弟为了钱背叛家人,母亲胳膊肘外拐。所以袁绍多次进言何进诛杀宦官,并用前朝窦武之例劝戒,没能成功。
第二个犯得错误接踵而至。袁绍想出了歪招,就是引入地方势力来除掉宦官,这个招数确实臭不可言,引狼入室。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结果大家都知道,为汉廷引入了这位后患无穷的西北枭雄董卓。这一招当时有很多人都看出来不可行比如曹操、郑泰、荀攸、卢植等,还有才子陈琳。只可惜金玉良言如良药苦口。
接着他就犯了第三个错误。鉴于何进依然对除尽宦官一事犹豫不止,袁绍绕过何进,派人到地方,发布命令抓捕宦官亲属,归案定罪,惹怒了宦官。导致宦官毅然设计杀掉何进,袁绍和何进手下一起进攻天子宫门斩杀了所有宦官,而天子也被胁迫逃出皇宫。给董卓进京制造了机会。这时候袁绍也没有主心骨,退出朝廷,避开了董卓的锋芒。
至此我们看到一个有勇无谋、好谋无断的袁绍。而且这件大事结束之后,袁绍不去好好解决这件事的影响,把朝廷带上正常的轨道上,而是选择了隐退避开祸事。就像西方经济学家哈耶克曾经说过:所有通往地狱的路,原先都是通往天堂。
袁绍的第一次出场,我想大家都明白,袁绍在这场斗争中,可以说起到了非常大的破坏作用。也因为这件事,我们看到了他最终结局的影子。
我们再他的第二次出场,看看敢于和董卓横刀的袁绍,这个场景背后的事情,我们不禁脊后发凉,原因以下两点。
第一个就是袁绍说不要脸到各种程度。因为袁绍退出朝堂之后,后来又被董卓招揽,让他担任司隶校尉。当初说走就走,尥蹶子留下烂摊子,只顾自己的身家性命。之后看到别人收拾了自己留下来的鸡零狗碎,又出来为官,竟然因为自己“四世三公”的身份。男子汉大丈夫光明磊落,敢作敢为,要敢于承担责任,自己闯下的祸自己要去收拾,然而袁绍做不到。
第二个就是袁绍的随时拍屁股走人。身为权倾一时的董卓与袁绍商量更换皇帝时,董卓想强力压制所有与他意见的人,袁绍横刀以对。不过结局让人大失所望,袁绍说过这句狠话之后马上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其实廷议此事的时候,当朝尚书卢植就在朝廷之中立即起身反对,那还是在董卓大放厥词说“谁敢阻大计,军法从事”的情况下,后来校尉伍孚还当朝刺杀董卓,可见袁绍所作所谓也不过如此。
他的第三次出场让我们看到一个德不配位、徒有其表、尸位素餐、毫无领导才能的袁绍。各路诸侯英雄联盟反对董卓,想聚众壮胆起义兵。众人推举袁绍为盟主,也是看在他“四世三公”面子上。但是这位盟主并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没有带领众诸侯军队进攻京城洛阳,解救天子,除掉董卓。那我们就来看袁绍在这场堪称滑稽的义兵讨伐董卓的战事中的表现。
首先就是身为联军盟主,自己没有军事战阵才能。袁绍这次联军人数,按常理推算应该最少有10万人上下,其声势可谓不算不大。而当第一次王匡出兵,被董卓打败,身为盟主的袁绍并没有想怎么突破,初战失利就从此慌神。
其次,临大事处置乏力。当他得知自己的袁氏家族家以及他的叔父大司马袁隗在朝中被杀害,董卓举兵胁迫朝廷西迁长安,洛阳皇宫焚毁,这样的天下震动的局面,袁绍不是立即组织军队追击董卓的军队解救天子,他竟然不知所措,彷徨不前。只有几千人的曹操在商诸太守张邈帮助下以及江东的孙坚一起打了几场战斗,但是与大势无补。
然后,就是蛮横无理,犯下大忌。就在曹操与董卓征战的同时,董卓派出朝廷使者想与袁绍盟军讲和,结果袁绍竟然杀掉前来议和的使者,从而失去双方谈判的机会。这样手段让人觉得毫无诚信,也犯了兵家大忌。自古以来,谁都懂的“双方交战,不斩来使”的道理。
再次,袁绍没有领导才能,他无法约束这些诸侯的行事,完全做不到令行禁止,统一领导。你看诸位诸侯联军结盟,本应该出兵,各尽其职,但是完全忘记自己的使命,整日聚会饮酒,搞各种娱乐活动。正因为如此,最后讨伐董卓的联军也解散,毫无建树,更加助推了董卓的嚣张气焰。
最后,就是做人两面性,让人失望。就在大家曹操和孙坚领兵大战董卓的时候,袁绍的联军发生内乱,还有竟然兴起了推举刘虞为帝的说法,并且袁绍竟然亲自两次派人去跟汉朝皇族刘虞商量,最后被刘虞严词拒绝。这一操作,想起他严词拒绝董卓废立皇帝的言辞,让人感觉袁绍这个人的两面性,自己打脸来的太快。
他袁绍恩将仇报,鸠占鹊巢。屯兵河内的袁绍,当他知道孙坚攻入洛阳的时候,他也想去。他用计夺得冀州牧韩馥的地位,同时又将别人赶出冀州,恩将仇报。在与公孙瓒的战争中,看到自己军队势如破竹,自己竟然忘记战争的尔虞我诈,所以差点被公孙瓒围住杀死。
对于臣下建议,他见识短浅,无法分清主次,对天下大势缺乏判断,对一些事情的利害关系无法分清,最后白白错失了良机。董卓被诛杀后然而拥有兵权的李傕郭汜在“毒士”贾诩的铺排下,长安天下大乱。天子沦落,想回到洛阳。这时候天下中原诸侯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机会,可以拥立天子。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曹操最后成功保护了天子,过上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日子。袁绍却因为谋士沮授和郭图意见相异错失良机。后来他还想出兵从曹操手里抢夺天子,何其滑稽搞笑。
他的拖延症超级严重,可以说就是拖延症害了他。建安五年曹操派兵攻打徐州的刘备,刘备就派人像袁绍求援,这本事一次绝佳机会弥补之前的过错,干灭自己的宿敌的机会,谁知道袁绍因为自己小孩儿生病拖延,导致了最后生生错过机会。
就在当世之时,也有很多人对袁绍的评价不高,不管是他的敌对阵营还是自己。比如有颍川名士荀彧、郭嘉等等。投奔他的刘备,就说过“绍性多疑,部将又互相猜忌”“外宽内忌,党与纷岐”。对自己的谋臣勇将都将信将疑,还能成大事,古今罕见。
复盘官渡之战的失败,袁绍对人才的态度和对待方式再一次证明袁绍这个人“任人无用”,毫无宽容之心,对人才随意处置。这里最明显的就是他对待谋士沮授、许攸、田丰和将军张郃。
官渡之战中,他错过的几次大的建议,特别是谋士沮授和许攸的几次建议都能逆转战争的局势。比如沮授分析了双方优劣势,建议用缓兵计拖死曹操。还有被曹操的部将徐晃断粮之后,面对袁绍派一个喜欢醉酒的淳于琼守粮草,他建议令派人协助保护粮草等等。这些袁绍都将信将疑,弃置不用。
战争期间随便对自己的谋士和将士处置关押或者下狱,着实让人气愤。比如后来被曹操封为“五子良将”的张颌将军,因为袁绍不听他的建议执意去偷袭曹操大营,结果失败,袁绍却听信郭图建议,要从重治罪于他们。还有谋士田丰也被袁绍赐死。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许攸倒戈,自己的后勤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直接导致官渡之战的失利。
综上所述,袁绍这个人顶着“四世三公”的荣耀光环,但是却是一路的犯错误,最终浪费了自己的优厚条件,葬送在了那场汉末诸侯纷争的乱世之中,为他人做了垫脚石,着实让人感觉到可惜。这样一位袁绍,失败再所难免。所以给我们的启示很明白,我们不能满足于自己拥有的优秀环境,要想很进一步需要不断的学习知识,改变自己,提升个人的才能、见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