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和创新如火如荼,零跑汽车作为一颗新星,迅速崛起,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企业, 在短短数年内迅速积累了近70万的交付量以及令人瞩目的业绩增长,然而在繁荣的背后,隐含着未解的挑战和不为人知的困境。这一切,不禁让人思考:零跑的未来究竟在哪?它能否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保持其竞争力?
在2024年,零跑汽车公布了令人振奋的业绩,全年营收达321.6亿元,同比增长92.1%,交付量达29.4万辆,同比上涨103.8%。如此惊人的增幅无疑让市场为之振奋,投资者纷纷看好。这一季度业绩的背后,是公司在电动汽车市场上不断拓展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零跑汽车的交付量和销量迅速增长,但净亏损却依然存在,达到28.2亿元,亏损率收窄至8.8%。这显示出零跑虽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实现盈利依然任重道远。
的2025年第一季度,零跑汽车交付量再次跃升至8.8万辆,创下造车新势力的交付榜首,这无疑是其在市场上进行品牌布局和产品推广的成功体验。然而,随之而来的股价涨幅也在提醒着市场:这种增长模式可持续吗?市场的热潮是否仅仅是昙花一现?
回望过往,零跑的每一款车型从首款电动轿跑S01,到微型车T03的出色表现,似乎都在为它的市场之路铺路。自主研发的技术、创新的设计理念,为零跑赢得了相当多的用户青睐。然而,探索中高端市场的愿景在实践中确实面临挑战。2019年开始交付的微型车T03,自上市以来便成为了销量的主力军,而这也直接影响了零跑的品牌形象和用户认知。
零跑设定的“中高端”市场定位,理应与产品的售价和性能相匹配。然而,从市场反馈来看,零跑的问题在于其产品售价与实际销售均价却呈现下滑趋势,从2022年的11.1万元下滑至2024年的10.8万元。不难看出,零跑在品牌定位与市场实际情况之间依然存在着落差,这不仅影响了公司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也在某种程度上拉低了消费者对其产品的期待。
显然,零跑汽车的表现不能与理想汽车相提并论。理想汽车在过去几年中交付量虽然还未达到零跑的增速水平,但其毛利率与盈利能力却相对较强。从2023年理想汽车已交付37.6万辆,毛利润高达275亿,毛利润率22.2%。另一面,零跑在销量层面的提升却并未带动整体盈利能力的改善。零跑在2022年的毛亏损达19.1亿,令人侧目。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关注一下零跑汽车的成本结构。数据显示,零跑汽车的原材料成本占比在90%以上,且每辆汽车的材料成本相当于售价的111%。当一家公司的成本结构对其盈利能力形成巨大压力时,进一步扩张与规模效应的期望就显得格外无力。就像马斯克所称之为的“白痴指数”,零跑的零部件售价相对于原材料成本看来并没有吸引力。如此情况下,即便零跑在销量上展现出实力,盈利困境依旧无法根本解决。
更值得注意的是,零跑汽车的研发投入显得异常有限。虽称全域自研,零跑的研发开支在行业内其实是“独一档”的存在——2022年研发支出仅14.1亿,远远低于同类竞争对手。这反映出对于技术的重视程度显然不足,导致在高端产品研发上存在“欠账”的现象。考虑到如今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创新的加速推进,研发能力与资源的短缺可能会成为制约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比其他竞争对手,无论是小鹏汽车还是蔚来汽车,都在较为理性地加大研发投资,以确保永葆市场竞争力。小鹏在2022年研发投入达67亿,而蔚来则更高达108亿。面对如此强大的市场进入者,零跑的“高效率”是否足够支撑其后续发展,将会是一个长期值得关注的话题。
零跑的财务状况相比小鹏和蔚来虽有优势,但整体毛利润率依然乏善可陈。综合收入、交付数量、亏损幅度等因素分析,零跑虽在营收上持续改善,但在创新能力和产品力上还有较强的追赶压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想要在竞争愈演愈烈的市场中立足,仅依靠现有的销售数据,似乎还远远不够。
零跑汽车的未来究竟在何处?无疑,向高端市场迈进、增强品牌溢价能力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矫正产品定位、增强市场认知也能有效改善其销量与客户反馈。倘若零跑能在这一波电动汽车浪潮中精确精准把握住技术与市场的脉动,寻求产品创新的突破,或许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零跑汽车如今的市场表现不容小觑,短期内交付量的增长与业绩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然而在数字背后,依然潜藏着大量的隐患。在未来的日子里,如果零跑能够大胆填补研发投入的空白,将技术与市场有效结合,突破品牌形象和高端市场的桎梏,那么它无疑将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车洪流中,更加稳健地航行。然而,如果依旧抱着短期增长的策略,而不去强化内功,那是不是要迎来下一个困难期,只能拭目以待。